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边候的意思、边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边候的解释

(1).边吏;边守。《韩非子·说林上》:“ 子胥 出走,边候得之, 子胥 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释之。” 王先慎 集解:“候,吏也。《吴越春秋》作‘关吏欲执之’。”《陈书·高祖纪上》:“三山 獠 洞,八角 蛮 陬,逖矣水寓之乡,悠哉火山之国, 马援 之所不届, 陶璜 之所未开,莫不惧我王灵,争朝边候。”

(2).古代边境上伺望侦察的土堡,哨所。《南齐书·孔稚珪传》:“ 建元 之初,胡尘犯塞, 永明 之始,復结通和,十餘年间,边候且息。” 唐 长孙佐辅 《陇西行》:“早晚边候空,归来养羸卒。” 宋 张方平 《河北都转运使工部郎中张昷之可兵部郎中充天章阁待制三司户部副使》:“今边候多警,戎车未脱,凡物才之充屈,生齿之耗登。”

(3).边境的侦察人员。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时 吠舍釐王 闻 频毘娑罗王 野处 寒林 ,整集戎旅,欲袭不虞。边候以闻,乃建城邑。”

(4).边地的时令节气。 唐 岑参 《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诗:“孟夏边候迟,胡国草木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边候”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析:

  1. 边疆哨所与侦察职能 “边候”指古代边境地区用于瞭望敌情、传递军情的哨所或据点。《汉语大词典》释义为“边地伺望侦察之所”,例如《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宜令续深沟高壁,以恩信招降,宣示购赏,明其期约,如此则边候可息”。此义项中的“候”取“候望、侦察”之意,体现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功能性。

  2. 边疆气候特征 “边候”亦可指代边疆地区的气候或节气变化,《辞源》标注其“边境的节气”含义。唐代诗人贾岛《送友人如边》中“边候见高鸿”即用此义,描述边塞候鸟迁徙与季节更迭的关联现象。此处“候”取“气候、物候”之意,反映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记录。

该词作为历史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见于古籍文献及边疆史研究领域。其双重释义体现了汉语词汇在军事地理与自然气候领域的语义衍生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边候”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四个含义,其解释综合了多个权威来源的考证:

  1. 边吏或边守
    指驻守边境的官吏或守卫,常见于军事文献。例如《韩非子·说林上》记载:“边候得之”,即指边境官吏捉拿逃犯的情景。

  2. 边境哨所
    古代用于瞭望侦察的土堡或防御工事,如《南齐书·孔稚珪传》提到“边候且息”,指边境哨所因和平时期而减少警戒。

  3. 侦察人员
    指边境的巡逻或情报人员。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描述“边候以闻”,即侦察人员传递敌情。

  4. 边地的时令节气
    引申为边疆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唐代长孙佐辅《陇西行》中“早晚边候空”暗指边地季节变化对军事的影响。

补充说明:在成语用法中,“边候”可比喻特定领域的守卫或监控工作。需注意,该词现代已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古文或历史研究场景。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韩非子》《南齐书》等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哀丐伴食宰相不刿不明事理乘御愁蹙蹙稠适传棒垂帘春牛图打把子担任得鱼忘筌奉公如法风雷负贩复制品贡官钩端顾音捍制禾鷄横刀跃马还珠洞灰坑秽闻浃汗交献积厚流光荆棘律进贤退奸砍土镘科班老复丁凌靳帽花冒雨毛宗门下生牛首鸥保抛开歉惜萋斐成锦奇伟驱率踆兔禳祷洒落尚右蔱蘠食贡缞粗踢嚓咯嚓头炉香颓意拓世握娖无夷小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