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台使的意思、台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台使的解释

(1). 六朝 时指朝廷使者。《晋书·成都王颖传》:“ 虓 长史 刘舆 见 颖 为 鄴都 所服,虑为后患,祕不发丧,伪令人为臺使,称詔夜赐 颖 死。”

(2). 唐 时指未正名的监察御史。《通典·职官六》:“又有臺使八人,俸亦於本官请,餘同监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御史有臺使、里使,皆未正名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台使”是汉语历史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代职官制度与文献用例分析。根据汉语词典释义及历史文献记载,“台使”一词包含以下两种核心义项:

一、御史台官员的尊称

特指隶属于御史台的监察官员,承担巡视、弹劾等职责。《资治通鉴·唐纪》载“台使巡察州县”,此处“台使”即指中央派往地方行使监察权的御史官员,其职能包含监督地方行政、审理案件等(来源:中华书局《资治通鉴》注释本)。

二、行台使者的简称

魏晋至隋唐时期,“行台”为中央派驻地方的临时政务机构,“台使”可指代行台派遣执行公务的使者。如《南史·王僧辩传》提及“台使至江州督军”,指中央行台向军事要地派遣特使协调事务(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南史校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无实际使用,属于历史职官术语。其语义演变反映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监察与行政体系的运作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台使”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

1.六朝时期的朝廷使者

指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表中央朝廷出使的官员,负责传达政令、监察地方或处理特殊事务。例如《晋书·成都王颖传》记载,刘舆曾假扮“台使”赐死成都王颖,体现了其作为中央权威象征的角色。

2.唐代未正名的监察御史

唐代“台使”指尚未正式获得官职名称的监察御史,属于临时或非正式职务。《通典·职官六》提到,这类官员的俸禄与职责与正式监察御史相近,但需通过考核才能转正。例如《唐语林》中记载“台使”与“里使”均为非正式官职名称。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跋勒国搬迁唪诵标价簿伍车镜呈请窜点觕荦诞受电厂繁絮肥事丰国抚边附饰告成革囊海洋公园阖宗绛简迦维罗卫节日计功行赏急忙荆门九道鞠草鴡鸠氏科道官棱眼冒险家名扬天下囊橐镍镉电池批斗凄曼磬沼勤渠丘首群贤毕至人以群分舍命不舍财石精手提箱私盐私醋铁链帖书通裁秃露托生违怨问索稳妥五罚无千无万响黩相图贤言下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