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舍的意思、寺舍的详细解释
寺舍的解释
(1).官舍。《管子·度地》:“官府寺舍及州中当缮治者,给卒财足。”《后汉书·马援传》:“晓 狄道 长归守寺舍,良怖急者,可床下伏。” 李贤 注:“寺舍,官舍也。”
(2).僧舍。《旧唐书·辛替否传》:“寺舍不能保其身,僧尼不能护妇子,取讥万代,见笑四夷。”
词语分解
- 寺的解释 寺 ì 古代官署名:太常寺(古代掌管宗庙礼仪的官署)。鸿胪寺(略同于现代的礼宾司)。 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佛寺。寺观(刵 )。 * 教徒礼拜、讲经的地方:清真寺。 笔画数:; 部首:寸; 笔顺编
- 舍的解释 舍 è 居住的房子:宿舍。旅舍。校舍。 居住,休息:舍于山麓。 谦辞,多指亲属中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舍弟。舍侄。舍亲。 古代行军一宿或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喻对人让步)。 姓。 取 笔画数:;
专业解析
“寺舍”一词在汉语中具有特定的历史含义和演变过程,其核心释义可从权威词典及古籍文献中归纳如下:
一、核心释义
“寺舍”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指:
- 官署的房舍:指古代官吏办公及居住的场所。如《汉书·元帝纪》载:“坏败豲道县城郭官寺及民室屋”,颜师古注:“凡府庭所在皆谓之寺”,此处“寺”即官署,“寺舍”可指代官署建筑群(来源:《汉语大词典》)。
- 佛教寺庙的房舍:随着佛教传入,“寺”渐指宗教场所,“寺舍”特指僧侣居住、修行的屋舍或寺庙整体建筑。如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描述永宁寺“僧房楼观一千余间”,即属寺舍范畴(来源:《汉语大词典》)。
二、词义演变
- 秦汉时期:“寺”为官署名(如鸿胪寺、大理寺),“寺舍”多指官署附属建筑。
- 汉末至南北朝:佛教兴盛,官署“寺”转为供奉佛像的场所,“寺舍”引申为寺院建筑。如《后汉书·西域传》载汉明帝“于洛阳城西雍门外起佛寺”,其房舍称寺舍(来源:《汉语大词典》)。
- 唐宋以降:“寺舍”基本定型为宗教建筑,尤指佛寺的殿堂、僧房等。
三、文化意义
“寺舍”作为佛教建筑载体,承载宗教活动与文化传播功能。其布局(如殿堂、钟鼓楼、藏经阁)反映宗教仪轨,也是古代建筑艺术与哲学思想的物质体现(来源:《中国佛教建筑史》)。
权威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汉书·元帝纪》(中华书局点校本)
- 《洛阳伽蓝记校笺》(杨衒之著,中华书局)
- 《后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 《中国佛教建筑史》(孙大章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文及专业著作暂无公开网络版本,此处仅标注文献来源。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获取完整内容。)
网络扩展解释
“寺舍”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1.官舍(官府办公场所)
- 定义:指古代官府的办公场所或官员居住的处所。
- 古籍例证:
- 《管子·度地》提到官府、寺舍需修缮时,应“给卒财足”。
- 《后汉书·马援传》记载“归守寺舍”,李贤注明确释为“官舍”。
2.僧舍(佛教寺庙建筑)
- 定义:指佛教僧侣居住或修行的场所,即寺庙建筑。
- 古籍例证:
- 《魏书·释老志》提到“城内不造立浮图、僧尼寺舍”。
- 《旧唐书·辛替否传》批评过度修建寺舍导致社会问题。
补充说明
现代语境中,“寺舍”偶被引申为寺庙及相关建筑设施(如提及的“佛寺建筑和住宿”),但此用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撑,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该词兼具行政与宗教双重指向,需通过上下文区分具体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阿意顺旨半衰期骉骉水裨裨兵场波委剗类赤熛怒赤驳歠醨葱翠粗悍大犹點名蝶使斗象分心挂腹抚戍鲠言祸福无门人自召祸魁夹层剑态箫心剪殪借读靖领俊补口蜜腹剑狼飡虎食拦截莅莅囹圉龙幰掠人之美卢李懋轨盟津明灯火仗木解木魅黏附品极迁升签助青夜青幽幽劝百讽一岖崎柔毛舍生存义手教搜敭宿贤苏醒龆日未竟文辞雾腾腾相门稀里花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