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绢作底的书帖。 宋 米芾 《书史》:“ 张颠 绢帖一卷,七八帖乃少时书,并在 李孝廉 处。”
“绢帖”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基本含义是以绢帛为底材制作的书帖或书法作品。以下为详细解释:
绢帖指以绢(一种质地薄而坚韧的丝织品)作为书写或装裱底材的书帖,常见于古代书法作品。这类书帖因材质特殊,常用于保存重要书法或文献。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绢帖作品或历史背景,可参考《书史》等书法典籍,或查阅博物馆馆藏记录。
绢帖(juàn tiě)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用绢或纸张制成的信函、奏折或留言纸条。它是古代人们用来进行文字交流的一种常见方式。
绢帖的拆分部首是“纟”和“占”,其中“纟”表示与线、绳有关的意思,而“占”则表示字的音乐。
绢帖总共有12个笔画,其中“绢”有7个笔画,“帖”有5个笔画。
绢帖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中,后来逐渐成为古代文人用作纸张来写信、奏折或留言的代称。
绢帖的繁体字是「絹帖」。
在古代,汉字的形状与现代有所不同。绢帖的古代汉字写法为「絭帖」,其中「絭」代替了现代的「绢」。
1. 他将那封绢帖交给了使者,希望他能将消息传达给对方。
2. 她用一张绢帖写下了她的真诚祝福,然后将它放进了礼物盒子里。
- 卷绢:指将绢帖卷起来存放。
- 帖子:用纸或绢制成的便签或便条。
- 文帖:指铭刻有名人诗文的帖子。
- 回帖:回复他人帖子的行为或文本。
绢帖的近义词有:纸信、便条、信札。
绢帖的反义词没有明确的对应词语,可以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来代替纸质的绢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