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士的意思、得士的详细解释
得士的解释
(1).谓使士人投奔、归附。亦谓得士人的心。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説得行焉。” 唐 韩愈 《祭田横墓文》:“感 横 义高能得士,因取酒以祭,为文而弔之。” 宋 王安石 《读孟尝君传》:“世皆称 孟尝君 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於虎豹之 秦 。”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五:“城陷, 仲德 帅兵三百,力战不支,赴 蔡水 死,军士皆从之,其得士虽古之 田横 无以加也。”
(2).泛指获得贤士。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乡试遇水火灾》:“上命如 鹤龄 言,改用十五日为首场,是科更称得士。”
词语分解
- 得的解释 得 é 获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恘 )。得便。得力。得济。心得。 适合:得劲。得当(刵 )。得法。得体。 满意:得意。扬扬自得。 完成,实现:饭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可
- 士的解释 士 ì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士族。士大夫。 旧时指读书人:士子。士民。学士。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士女。 对人的美称:志士。烈士。女士。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士。士兵
专业解析
“得士”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君主或当权者获得有才能、有德行的人才的归附与效力。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人才价值的重视,以及人才与明主之间相互成就的关系。以下是详细解释:
-
字面与核心含义:
- “得”: 获得、得到。
- “士”: 在古代特指有学识、有才能、有德行、有节操的人,是社会阶层中高于庶民、低于卿大夫的一个群体,是知识阶层和潜在官僚的主要来源,常指人才、贤士、有识之士。
- “得士”: 合起来就是指得到贤士的归附、拥戴或效力。它强调的不是简单地拥有或控制人才,而是指通过自身的德行、能力或政策,吸引并赢得了这些杰出人才的真心追随和辅佐。
-
深层内涵与文化背景:
- 人才价值的体现: “得士”观念源于先秦时期,特别是战国时代。诸侯争霸,人才成为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得士者昌,失士者亡”成为普遍共识。君主能否“得士”,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和事业的成败。
- 明主与贤士的相互成就: “得士”不仅指君主得到了人才,也暗含了这些人才认可了君主的德行或志向,愿意为其效力。这是一种双向选择的结果。贤士择明主而事,明主因得贤士而强。
- 政治智慧与声誉: 能否“得士”是衡量一个君主或领导者政治智慧、人格魅力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善于“得士”的君主往往能赢得声誉,吸引更多人才,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则可能众叛亲离。
- 引申为获得人心: 有时“士”也可广义地理解为有影响力的人物或人心所向。因此,“得士”也可引申为赢得人心、获得支持。
-
例句佐证(体现用法):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平原君曰:‘… 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此所谓得士矣乎?” (平原君感叹自己差点错失了毛遂这样的人才,并反思自己是否真的算得上“得士”。)
-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王安石批评孟尝君网罗的只是些鸡鸣狗盗之徒,算不上真正的“得士”,因为真正的贤士能助其成就霸业。)
- 《战国策》等典籍中常见: 记载某国君主因礼贤下士、善于纳谏而“得士”,国家因而强盛的故事。
权威参考来源:
由于“得士”是古汉语词汇,其权威解释主要来源于经典古籍和权威辞书。以下来源提供了对该词的释义或相关语境:
- 《汉语大词典》(大型权威汉语工具书): 对“得士”有明确词条收录和释义。可查阅相关纸质版或授权电子版数据库(如知网、国学大师网等,需订阅)。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收录常用古汉语词汇,包含“得士”的释义和例证。
- 《辞源》(商务印书馆): 探求词语源流的大型辞书,对“得士”的词义演变和经典用例有详细说明。
- 《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等历史典籍: 提供了“得士”一词使用的原始语境和丰富例证,是理解其含义和历史背景的根本依据。
- 历代名家文集(如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包含对“得士”观念的论述和评价。
“得士”意指获得贤能之士的真心归附与效力,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人才对于治国安邦的关键作用,以及明主与贤士之间相互吸引、相互成就的关系。能否“得士”被视为衡量统治者能力和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其权威释义和丰富用例主要记载于古代经典文献和权威汉语辞书中。
网络扩展解释
“得士”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基本释义
-
使士人投奔归附,赢得士人之心
指通过德行或才能吸引士人主动追随,并获得他们的信任。这一含义强调统治者或领袖对人才的感召力。例如《答客难》中提到:“得士者强,失士者亡”,说明人才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
泛指获得贤士
广义上指成功招揽有才德之人,如明代沈德符记载某次科举因调整时间“更称得士”,即通过合理选拔获得更多贤才。
二、历史用例与文献
- 汉代东方朔《答客难》:以战国诸侯争霸为例,指出“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治国逻辑。
- 唐代韩愈《祭田横墓文》:赞颂田横因“义高能得士”而受士人拥戴,侧面体现士人对道义的追求。
- 宋代王安石《读孟尝君传》:批判孟尝君所谓“得士”实为豢养门客,强调真正贤士应具备治国之能。
三、补充说明
- 近义词:招贤纳士、礼贤下士
- 反义词:失士、众叛亲离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和评论,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吸引人才”或“团队凝聚力”。如需进一步考据,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安缓褓襁悲恻骖騑草履虫侧商调称功诵德吃不来吹嘘诞日大夏侯等衰拊视覆阵冈峦公职人员官资过刀挤咕经筵紧要季孙之忧挤压刊误酷楚焜晃焜奕老口蜡液令旦龙飞凤舞隆俊茅门梦丝邈如魔事目不忍睹黏据淰跃徘回偏称泼风轻薄无礼卿事寮卭竹齐趋并驾秋昊躯量癯儒散澹三隧孀单水鸮睡椅私休渟涵顽蔽往反芜颣屋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