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登科录之类。 明 李东阳 《送乔生宇归乐平》诗:“我友中书君,十年抗师席。当时门下士,往往继科籍。”
(2).指 明 清 时代六科给事中官署中的簿册档案。《明史·职官志三》:“凡日朝,六科轮一人立殿左右,珥笔记旨。凡题奏,日附科籍,五日一送内阁,备编纂。”
“科籍”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指科举制度中及第者的名录,即记录通过科举考试被录取人员的官方档案。例如明代李东阳在《送乔生宇归乐平》诗中提到“当时门下士,往往继科籍”,即用“科籍”代指科举功名。这一含义也延伸为官员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为科举是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名册上的记录直接关联仕途。
特指明清时期六科给事中官署中的文书档案。据《明史·职官志》记载,六科负责记录朝廷事务,每日题奏文件需附入“科籍”,并定期移交内阁存档。这类档案主要用于政务管理和历史编纂。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代文献和权威词典的定义。
《科籍》是指保存着科举考试及相关考试成绩等内容的册籍。它记录着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中的考生名字、籍贯、考试成绩等重要信息。科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渠道,科籍对于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科籍》一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禾」和「竹」,分别代表着农业和文学。它由15画组成,属于较复杂的汉字。
《科籍》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期,封建统治者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可以获得官职晋升的机会。《科籍》作为记录考生信息的册籍源于这一历史背景。
《科籍》的繁体字为「科輯」,保留了原词的意思和形态,只是笔画形状稍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科籍」的字形与现代有所不同。古代写法中的「科」更接近「禾」,表示禾谷的事物;而「籍」则更接近「竹」,表示竹简的形状。这种字形是由于古代文化演变和书写方式的改变。
1. 在科籍中,这位考生的成绩名列前茅。
2. 科籍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志。
1. 科举:古代中国的考试制度。
2. 科考:科举考试。
3. 科场:进行科举考试的场所。
考籍、举籍、录籍
非籍、倒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