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登科录之类。 明 李东阳 《送乔生宇归乐平》诗:“我友中书君,十年抗师席。当时门下士,往往继科籍。”
(2).指 明 清 时代六科给事中官署中的簿册档案。《明史·职官志三》:“凡日朝,六科轮一人立殿左右,珥笔记旨。凡题奏,日附科籍,五日一送内阁,备编纂。”
“科籍”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一、制度定义 “科籍”指古代科举制度下官方登记考生资格的名册系统。《汉语大词典》释为“科举考试中登记考生资格、成绩的官方档案”。此制度始于隋唐,考生需通过籍贯审查、身份核验后方可入籍,获得参与科举的合法身份。
二、功能演变 据《中国科举制度通史》记载,科籍在宋代形成层级管理体系:州府设“草籍”初审考生资质,礼部存“正籍”作终审依据。至明清时期,该系统发展为包含考生三代履历、师承关系的完整档案,有效防范冒籍应试。明代文献《科场条例》特别强调“无籍者不得与试”,突显其准入控制功能。
三、文献学延伸 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将“科籍”概念引申,喻指学术传承的谱系记载:“凡学派之立,必有科籍可考,犹科举之籍纪其实也”。这种用法强调学术脉络的系统性和可追溯性,常见于清代学术史著述。
主要参考资料:
“科籍”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指科举制度中及第者的名录,即记录通过科举考试被录取人员的官方档案。例如明代李东阳在《送乔生宇归乐平》诗中提到“当时门下士,往往继科籍”,即用“科籍”代指科举功名。这一含义也延伸为官员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为科举是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名册上的记录直接关联仕途。
特指明清时期六科给事中官署中的文书档案。据《明史·职官志》记载,六科负责记录朝廷事务,每日题奏文件需附入“科籍”,并定期移交内阁存档。这类档案主要用于政务管理和历史编纂。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代文献和权威词典的定义。
白契笔仗不尘察阅螭绶仇敌创疤丹池荡志丹书地土牒顿时纺织品飞播分厘卡氛嚣抚世高栋个钱官销鼓金孤癖还京乐哄逗黄檀椒阃阶席计狡静节酒酵技养郡丞睽眠灵湫临河洗耳轮栽没法儿渺无人踪靡劳闵雨木樨配合情深潭水善邻神主石使马税调水仙子庶妻酥佥榻凳陶均挺而走险拖泥带水危迳五狗五袴歌无衣效胜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