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乐曲名。《新唐书·礼乐志十二》:“是时,民间以帝自 潞州 还京师,举兵夜半诛 韦皇后 ,製《夜半乐》、《还京乐》二曲。”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夜半乐》:“ 明皇 自 潞州 入平内难,正夜半,斩 长乐门 关,领兵入宫剪逆人。后撰此曲,名《还京乐》。” 唐 罗隐 《中元甲子以辛丑驾幸蜀》诗之三:“可怜一曲《还京乐》,重对红蕉教 蜀 儿。”
(2).词牌名。调见 宋 周邦彦 《片玉词》。
“还京乐”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古代文化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起源与背景
“还京乐”是唐代著名的宫廷乐曲,其创作背景与唐玄宗李隆基的政治事件相关。据《新唐书》记载,唐玄宗在平定韦后之乱后,从潞州返回长安,民间为纪念此事创作了《夜半乐》和《还京乐》两首乐曲。唐代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进一步描述,此曲记录了玄宗深夜领兵入宫、平定叛乱的场景。
文学引用
晚唐诗人罗隐在《中元甲子以辛丑驾幸蜀》中曾提到此曲,侧面反映了它在唐代的流传度。
形成与发展
宋代时,“还京乐”演变为词牌名,最早见于周邦彦的词集《片玉词》。周邦彦以此调创作了《还京乐·禁烟近》,内容以春日羁旅怀人为主题,通过“万点相思清泪”等意象表达离愁别绪。
词牌特点
该词牌格律严谨,多用于抒发深沉情感,如羁旅、相思等题材。后世文人亦沿用此调进行创作,成为宋词中的经典词牌之一。
“还京乐”兼具音乐与文学双重属性:
《还京乐》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可以分为:辶+音+一+利。根据辶部首的笔画数为3,音部首的笔画数为9,一部首的笔画数为1,利部首的笔画数为7,总笔画数为20。
《还京乐》是指人们返回都城京师后感到的快乐和喜悦。它常常用来形容旅途劳顿之后回到熟悉的地方,感受到心灵的宁静和安逸的心情。
《还京乐》一词最早出现于古代文献中,可以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找到例证。它的繁体字为「還京樂」。
古时候的汉字《还京乐》写作「還京樂」。在古代,有时会采用不同的写法,但基本意思相同。
1. 他欣喜若狂地感受到了《还京乐》的心情,毕竟在外游历了那么久,终于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城市。
2. 她心中荡漾着满满的《还京乐》,因为她终于离开了繁忙的工作,回到了家人的身边。
与《还京乐》相关的组词有:还乡、京城、乐观、喜悦。
与《还京乐》相近的词语有:回归之乐、故土乐、归心如愿。
与《还京乐》相反的词语有:离别之忧、乡愁、不得归。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