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被迫走冒险的道路。挺,本作“鋌”。《左传·文公十七年》:“鋌而走险,急何能择。” 唐 萧颖士 《赠韦司业书》:“挺而走险,何公之门,不可曳长裾乎?” 清 顾炎武 《中宪大夫寇公墓志铭》:“当此众怒如水火之时,焉知不激之挺而走险,以成意外之患耶!” 郭沫若 《孔雀胆》第三幕:“老百姓们是因为不能聊生,所以才挺而走险。”亦省作“ 挺险 ”。 清 黄景仁 《三月十六日》诗:“嗟我何为亦挺险?脱有不测无此身。”
“挺而走险”的正确写法应为“铤而走险”,是常见的误用现象。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在无路可走或危急情况下被迫采取冒险行动,常含贬义,强调因客观压力而非主观意愿的冒险行为。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左传》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搜狗百科)。
挺而走险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冒险放弃保险、安全的方式,选择冒险的行动或决策。在面临困难或险境时,人们选择勇敢面对和冒险尝试,以获得更大的收益或实现目标。
挺而走险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挺:手+力,共7画
而:丿+大,共6画
走:走字旁,共7画
险:阝+佥,共11画
挺而走险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晋书·孟嘉传》中,原文是“向无奈之地,挺而走险”,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成语。
挺而走险在繁体文化圈中的使用为「挺而走險」。
古时候汉字写法是:挺而走险。
以下是例句: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毅然挺而走险,甘冒风险。
有时,只有挺而走险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组词:远走高飞、闯荡江湖、行险顾忌
近义词:冒险、冒险行事、大不敬、不怕困难
反义词:保险、小心谨慎、稳妥行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