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怪石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物异》:“醢石, 成式 羣从有言:‘少时尝毁鸟巢,得一黑石,如雀卵,圆滑可爱,后偶置醋器中,忽觉石动,徐视之,有四足如蜒,举之,足亦随缩。’”
“醢石”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结合古籍记载及现代释义综合解释如下:
词源与字形
文献例证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物异》记载:有人毁鸟巢时发现一块黑色卵形石,表面光滑,置于醋中竟能活动,并显现出类似蜒蚰(蛞蝓)的四足,举起时足部收缩。此描述带有志怪色彩,可能为古人对特殊矿物或自然现象的想象性记录。
现代释义
现代词典多将其归类为“怪石名”,强调其作为古代文化中奇物符号的属性,而非实际地质学概念。
该词极少见于现代汉语,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中,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象征意义(如神秘、反常等)。
若需进一步考证,建议查阅《酉阳杂俎》原典或权威汉语工具书。
醢石(hǎi shí)是一个由两个部首组成的成语,包括“酒”和“石”两个部首。它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繁体字,由于在现代汉字中已经很少使用,所以需要通过字形和字意来了解其含义。
醢石一词的来源并不明确,但它常常被用来表示古代石刻或石碑。在古代,人们常常在石碑上刻写文字以纪念或记录重要事件。因此,醢石也可以被理解为古代的一种书写方式。
作为一个繁体字,醢石的书写方式略有不同于现代汉字。它的字形较为复杂,使用了较多的笔画。在繁体字中,醢石的“酒”部分被书写为“酉”字,而“石”部分保持不变。这种书写方式在古代汉字中较为常见。
例句:
醢石是古人通过刻写在石碑上来纪念重要事件的一种方式。
组词:醢石碑、酒石酸、石刻、石碑、酒石等。
近义词:石碑、石刻、石质、石头等。
反义词:书写、文字、纸张、书本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