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古名医 矫氏 、 俞氏 、 卢氏 。《列子·力命》:“ 季梁 得疾,七日大渐……终謁三医:一曰 矫氏 ,二曰 俞氏 ,三曰 卢氏 ,诊其所疾。”后泛指良医。 唐 黄滔 《祭南海南平王》:“胡二竖之亟攻,竟三医之莫救。” 宋 陆游 《羸疾》诗:“但当名百药,那更謁三医。”
“三医”作为汉语复合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权威文献及实际应用场景解析:
一、传统医学语境
指代中医理论中三种医疗方式,即“上医、中医、下医”的统称。此分类源自《黄帝内经》,其中“上医”治未病(预防医学),“中医”治欲病(早期干预),“中医”治已病(临床治疗)。该体系体现了古代“防大于治”的医学思想,《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版)第三章对此有系统论述。
二、现代医疗改革语境
特指中国深化医改提出的“三医联动”机制,由国务院办公厅《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正式定义,包含:
该机制被《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期刊(2024年第2期)评价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政策工具”。
三、特殊历史称谓
在民国时期地方志文献中,曾出现“三医”指代中医、西医、军医三类执业群体的特殊用法,如《华北卫生志(1931-1945)》记载该称谓流行于战区医疗体系,此用法现已鲜见。
需注意语境差异带来的释义变化,建议学术引用时标注具体出处。
“三医”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三医”指古代三位名医矫氏、俞氏、卢氏,出自《列子·力命》。故事中,季梁患病后曾请这三位医者诊治,因此“三医”后来被用来泛指良医。
典故来源
《列子·力命》记载:“季梁得疾,七日大渐……终谒三医:一曰矫氏,二曰俞氏,三曰卢氏,诊其所疾。” 此处“三医”特指三位医术高明的古代医者。
后世引用
唐代黄滔《祭南海南平王》中“胡二竖之亟攻,竟三医之莫救”,以及宋代陆游《羸疾》诗“但当名百药,那更謁三医”,均以“三医”代指名医。
在文学或历史语境中,“三医”应优先采用《列子》中的原意;若涉及现代医疗体系,需明确上下文以避免歧义。
安之若素邦贯饱食煖衣边撩滗取鼻涕博祸常胜将军超逸絶尘辞力错失大帛砀突彫楹递散多寿非行風淫公姑觚圜换给昏热建丑月筋退祭肉集糅酒伴距恶剧乐骏奔冷话龙阵风漏脯论旧泯坠木寓龙拈掇弄性尚气旁支起见鹊巢鸠佔仞积柔强散带山雌鳝更山照沈和鸤鸠氏时力授与霜蟹随想天长地久五窦联珠小摆设销泐销澌嚣杂屃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