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ive (or find) a pretext] 推托于某种原因
借口某种原因。 宋 文天祥 《绐北难》诗序:“于是托故,以来日同 吴丞相 渡 江 。”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戒躁怒》:“保正 赵某 ,为之前导,所过村庄,多托故绕避,不为引视。” 鲁迅 《而已集·通讯》:“要我做序的书,已经托故取回。”
“托故”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借口某种原因,常用于描述以特定理由推脱或回避某事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行为特征
指通过虚构或夸大某个原因来掩盖真实意图,例如:
宋·文天祥《绐北难》诗序:“于是托故,以来日同吴丞相渡江。”
鲁迅《而已集·通讯》:“要我做序的书,已经托故取回。”
常见场景
古代诗词中常通过“托故”表达情感或叙事,例如: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因过度使用显得不够真诚。其本质是通过“原因”转移焦点,与直接拒绝(如“推辞”)存在细微差别。
《托故》这个词是指借故、借口,故弄玄虚的意思。
《托故》的首部是手部,并且可以拆分为手和兄两个部分。它的总笔画数是7画。
《托故》一词源自儒家经典《庄子·秋水》篇,其中有句:“趋舍起坐之间。托古人之无知也。”意为有些人在走路、离开和坐下的时候都是虚假的,借古人的无知来掩饰自己。从而衍生出“托故”一词。
《托故》的繁体字为「託故」。
在古代汉字中,有时将《托故》写作「託故」或者「託辭」,字形略有变化。
他总是托故推辞,不愿意参加活动。
托故推诿、借口、找借口
故意误导、扯谎、编谎
坦白、直言、不做解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