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音乐舞蹈。《孔子家语·辩政》:“五官伎乐,不解於时。”《后汉书·百官志二》:“太子乐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伎乐。” 唐 韩愈 《唐朝散大夫赠司勋员外郎孔君墓志铭》:“遂以疾辞去,卧东都之城东,酒食伎乐之燕不与。” 清 梅曾亮 《黄个园传》:“君蓄名画数千,而不好伎乐。”
(2).指歌舞女艺人。《新唐书·田布传》:“ 布 号泣固辞,不听,乃出伎乐,与妻子宾客诀曰:‘吾不还矣!’”《资治通鉴·梁敬帝太平元年》:“ 腾 乃陈伎乐於城下一面, 獠 弃兵,携妻子临城观之, 腾 潜师三面俱上,斩首万五千级,遂平之。” 明 李东阳 《韩休知》诗:“内家伎乐喧歌酒,外庭宰相还知否?”
伎乐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析:
基本含义 伎乐(jì yuè)由“伎”(技艺)和“乐”(音乐)组成,最初指技艺高超的乐器演奏及表演者,后扩展为对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统称。例如《孔子家语》提到“五官伎乐,不解于时”,即强调其与礼乐活动的关联。
历史演变 伎乐起源于隋唐时期,隋初设“七部乐”(国伎、清商伎等),唐代发展为九部伎、十部伎,成为宫廷宴享的重要乐舞形式。传入日本后演变为“伎乐舞”,包含狮子舞、金刚舞等类型,乐器以笛、鼓为主。
具体指代
使用场景 多用于形容音乐家、舞蹈家等高超技艺,或代指专业艺术表演。现代语境中,常见于历史、艺术研究领域,或描述传统文化活动。
补充说明 伎乐与“雅乐”相对,后者为祭祀礼仪音乐,前者更具娱乐性。其发展反映古代乐舞从宗教性向世俗化的转变。
伎乐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
伎乐的部首是“人”,拆分后可以分为“亻(人的偏旁)”和“吉(音乐的相关意义)”。
它的总笔画数为6。
伎乐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最早的时候是指宫廷音乐和舞蹈表演,后来逐渐扩展为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表演的统称。
伎樂(台湾繁体字)
古代汉字写法中,伎乐的写法为“妓樂”,其中的“妓”字(jì)指的是古代的女性音乐舞蹈演员。
1. 他从小就对伎乐艺术充满了热爱。
2. 这个演员在伎乐表演中展示了他的才华。
1. 伎术:指某种技巧或技艺。
2. 乐器:指能发出声音并用于音乐演奏的器具。
3. 舞蹈:指以身体的动作、姿态、表情等方式表现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艺术、表演、演艺
生活、自然、乡村
白紬不夷不惠超手回廊衬背辰斗创痛垂拱仰成黜周王鲁村房道店大会垓担隔夜忧琱盘逗硬二项方程風脆根植馆官河鱼天雁黄矢会师奸盐激亢进船君大夫踞鼃食蛤躨跜昆台两闸离垢地貍裘流纨论赞面红耳热明宫篷寮铅球七口八嘴钦伫区长三下五除二蛇角沈卧身正不怕影儿歪市版受孕所以然逃隐桃印调鼎调幅条条大路通罗马推迟凸面镜桅楼文君司马侮害污邪小清明写形画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