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腐蚀肠胃。古人每用以指美酒嘉肴。 汉 枚乘 《七发》:“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晋 张协 《七命》:“耽口爽之饌,甘腊毒之味,服腐肠之药,御亡国之器。”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既深悟於腐肠,岂自迷於爽口。” 唐 白居易 《寄庐少卿》诗:“嘉肴与旨酒,信是腐肠膏。”
(2).中草药黄芩的别称。《神农本草经》卷二:“﹝黄芩﹞一名腐肠,生川谷。” 南朝 梁 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草木中》:“圆者名子芩,为胜;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 唐 柳宗元 《与崔饶州论石钟乳书》:“是故经(指《本草》)中……言人参者以人形,黄芩以腐肠。”
“腐肠”一词在汉语中有两层主要含义,结合古代文献及药学典籍,解释如下:
古人常用“腐肠”形容过度美味的酒食对身体的危害,尤其指肥腻、甘甜的食物或美酒。例如:
根据《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芩因“其腹中皆烂”的特征得名“腐肠”。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补充说明:圆形的子芩品质更佳,而破碎的宿芩因内部腐烂状得此别名。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代文学与药学典籍的记载,完整文献可参考《七发》《神农本草经》等原著,或通过标注的网页来源进一步查阅。
腐肠是一个汉字词语,由“腐”和“肠”两个字组成。腐指食品腐烂发臭,肠指动物的肠子。合在一起形成的词语腐肠,意思是动物脱水后制成的类肠状食品,因口感酸辣而受到人们喜爱。
腐肠的部首是⺼(肉)和⺝(肠),拆开后肉部在左,肠部在右。它的笔画数为12画。
腐肠一词源于中国传统的腊肠。腊肠是一种由猪肉经过腌制、加工而成的食品,通常会在冬天进行制作,贮存在腊月中,所以得名腊肠。而在一些地方,人们习惯将腊肠称为腐肠。
腐肠的繁体字为「腐腸」。
在古代,腐肠的写法可能会有所变化。根据古籍记载,古时候腐肠的写法为「膚腸」,将膚(皮肉)和腸(肠子)这两个字合在一起,描述的是动物肠子腌制后的外观。
1. 饭馆里的腐肠是我们家的招牌菜,很多人都特别喜欢。
2. 这家生产腐肠的工厂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口碑一直很好。
腊肠、火腿肠、酸肠、肠粉、蒸肠、肠道、肠胃
腊肠、香肠、火腿肠、肠泡
新鲜肠子、原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