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武经七书的意思、武经七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武经七书的解释

也称《武学七书》。宋代官方颁行的中国第一部军事教科书。收录中国古代七部著名的军事著作,有《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武经七书是中国古代官方认定的七部核心兵学典籍的统称,由北宋朝廷于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正式颁行,作为武学教育和军事理论的权威教材。其名称中的“武经”意指“军事经典”,“七书”则指七部著作的合集。以下从典籍构成、历史地位及内容要义三方面分述:


一、典籍构成与作者

  1. 《孙子兵法》

    春秋末期孙武所著,被誉为“兵学圣典”,系统阐述“慎战”“知己知彼”“奇正相生”等战略思想,强调谋略制胜。

    来源: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武以兵法见吴王阖闾,后世奉为兵家圭臬。

  2. 《吴子兵法》

    战国吴起撰,主张“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提出“料敌”“应变”等实战原则,与《孙子》并称“孙吴兵法”。

    来源:《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四十八篇”,今本为后人所辑。

  3. 《司马法》

    相传为春秋司马穰苴所作,融合三代军礼与战国兵制,重视“仁本”思想,提出“以战止战”的战争伦理。

    来源:《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载齐景公时穰苴整军立法,其说多见于先秦礼制。

  4. 《六韬》

    托名姜尚(吕望),实成书于战国,分文、武、龙、虎、豹、犬六卷,涵盖战略、战术、装备及将帅修养。

    来源:1972年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证实其战国渊源。

  5. 《三略》

    又称《黄石公三略》,传为秦末隐士黄石公授张良之书,侧重政治权谋与治军之道,主张“柔能制刚,弱能制强”。

    来源:《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遇黄石公故事,内容多融汇黄老思想。

  6. 《尉缭子》

    战国尉缭著,强调“刑德并施”的治军理念,详述军令编制、攻守战术及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来源:今本二十四篇与《汉书·艺文志》著录相符,1972年银雀山汉简亦有残篇。

  7. 《李卫公问对》

    唐太宗与李靖论兵语录,探讨奇正、虚实、阵法演变,结合隋唐实战经验深化古典理论。

    来源:《宋史·艺文志》始见著录,反映唐代军事思想集成。


二、历史地位与影响


三、核心思想要义

  1. 战争观

    “慎战”与“义战”并重(《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主张军事服从政治目标(《三略》:“以义诛不义”)。

  2. 战略原则

    • 全胜思想: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高境界。
    • 机动应变:吴起强调“因形用权”,李靖论“奇正相变”。
  3. 治军理念

    • 将帅素养:《尉缭子》要求“宽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财”。
    • 法制约束:《司马法》首重“定爵位、著功罪”。

结语

《武经七书》系统构建了中国传统兵学框架,其战略智慧与伦理思想超越军事领域,对政治、外交乃至商业竞争均有深远启示,堪称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

网络扩展解释

“武经七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军事理论经典合集,其含义及核心信息如下:


一、定义与组成

《武经七书》是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由宋神宗下令编订的军事教科书,收录了七部著名兵书:

  1. 《孙子兵法》(孙武著):中国最早的系统性兵书,核心思想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 《吴子兵法》(吴起著):强调治军与战术结合,提出“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3. 《六韬》(传为姜尚著):涵盖战略、战术及军队组织管理。
  4. 《司马法》(司马穰苴著):主张“以战止战”,重视军礼与军法。
  5. 《尉缭子》(尉缭著):融合法家思想,强调军事与政治的统一。
  6. 《三略》(黄石公著):侧重战略层面的治国用兵之道。
  7. 《李卫公问对》(李靖与唐太宗对话录):讨论实战中的阵法与应变策略。

二、成书背景

北宋为加强军事教育,命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人从340余部兵书中精选七部,编成《武经七书》。其目的是统一军事理论体系,培养将领人才,并作为武科举考试的核心教材。


三、内容特点


四、历史地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兵书内容,可参考官方历史文献或权威军事研究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婢膝奴颜卜宅谗贰偿清斥问达官知命大口灯漏底须督课多识讹乱風知奋节贯日鬼罚过程浩大和调呵佛祖贺迁戛戛见猎心喜蠒足鸡化麂目篱扃关老黄牛乱暴蛮禽婆官恰限契经齐力勤民琼笈弃言若苟沙暴上根上和下睦沈定社友是非时间与空间石炭石尤风试政水粪松雪遂成素奈汤元铜荡推奉脱监洿秽衔接邪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