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寄示的意思、寄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寄示的解释

谓送给人看,示知。 宋 苏轼 《与蔡景繁书》之六:“大篇或可追赋,果寄示,幸甚幸甚!” 蔡东藩 《后汉演义》第八五回:“ 权 将来书閲毕,即寄示 周瑜 , 瑜 怎肯罢手,仍催 孙权 引兵就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寄示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通过寄送信件或物品的方式向他人展示、告知或表达某种信息、情感或状态。它强调的是一种跨越空间的传递与呈现行为。具体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1. 字义分解与核心动作:

    • 寄:本义为托付、委托,引申为通过邮驿或他人传递(信件、物品)。
    • 示:本义为展示、显现、告知。
    • 因此,“寄示”即“寄送以展示/告知”,指将书信、物品等寄达对方,使其知晓或看到某种内容或心意。
  2. 具体应用场景:

    • 传递书信信息:最常见的是指寄送书信给人看,告知近况、表达思念、说明事由等。例如:“他常寄示家书,以慰父母之忧。”
    • 展示物品或成果:有时也指寄送某物(如作品、特产、证据等)给人观赏、查验或证明。例如:“画家将新作寄示友人,求其品评。”
    • 表达情感或态度:通过寄送的信件或物品,隐含地传达某种情感、立场或意图。
  3. 语体与使用频率:

    • “寄示”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已极少使用,属于书面语,且带有一定的古语或典雅色彩。
    • 它更常见于古代文献、书信、诗词或仿古的现代表达中,用以描述一种正式或带有情意的信息传递行为。
  4. 近义词辨析:

    • 寄:仅强调“寄送”的动作本身,不强调“展示/告知”的目的。
    • 示:仅强调“展示/告知”的动作,不包含“寄送”的方式。
    • 寄示:结合了“寄送”的方式与“展示/告知”的目的,含义更具体。
    • 寄呈:更强调恭敬地送上(多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侧重敬意而非单纯的展示。
    • 寄奉:与“寄呈”类似,也带有恭敬意味。

权威性参考来源(基于经典辞书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寄示”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jì shì,其核心含义是“送给人看,示知”,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正式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用法与例句

  1. 古代书信中的使用:
    宋代苏轼在《与蔡景繁书》中写道:“大篇或可追赋,果寄示,幸甚幸甚!”(意为“若能将大作寄来一阅,将不胜感激”)。
  2. 历史文献中的引用:
    蔡东藩《后汉演义》第八五回提到:“权将来书阅毕,即寄示周瑜。”(孙权将书信内容转交给周瑜阅览)。

使用场景


“寄示”是古汉语中表达“传递并展示信息”的动词,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动作对象(如书信、作品等)。如需更多例证,可查阅苏轼文集或《后汉演义》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白璧微瑕毖勅伯比蚕宝宝搀行夺市吃饭家生葱菁大球大壤扂楔东游西荡饵诱烦琐哲学翻胎非分之想飞伞粉绿麸子工名关访顾恨过冬晃射幻梦接排接淅景像几先军慝揽破连淫理楫俪句荦荦旅次马槽弥纶墨晕内司泥墩墩泥金万点俳句癖好扑梭梭强豪企祷勤王求心蕲向沙漏山缫世弟兄蕣荣摅意素封踏歌词听人穿鼻无偶下头锡荡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