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寄示的意思、寄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寄示的解释

谓送给人看,示知。 宋 苏轼 《与蔡景繁书》之六:“大篇或可追赋,果寄示,幸甚幸甚!” 蔡东藩 《后汉演义》第八五回:“ 权 将来书閲毕,即寄示 周瑜 , 瑜 怎肯罢手,仍催 孙权 引兵就道。”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寄示”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jì shì,其核心含义是“送给人看,示知”,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正式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用法与例句

  1. 古代书信中的使用:
    宋代苏轼在《与蔡景繁书》中写道:“大篇或可追赋,果寄示,幸甚幸甚!”(意为“若能将大作寄来一阅,将不胜感激”)。
  2. 历史文献中的引用:
    蔡东藩《后汉演义》第八五回提到:“权将来书阅毕,即寄示周瑜。”(孙权将书信内容转交给周瑜阅览)。

使用场景


“寄示”是古汉语中表达“传递并展示信息”的动词,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动作对象(如书信、作品等)。如需更多例证,可查阅苏轼文集或《后汉演义》相关章节。

网络扩展解释二

寄示

寄示(jì shì)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中,“寄”是由冖(宀)和又组成的,冖是宀的上方三分之二的部分,表示屋顶;又表示右手。合起来,寄的本义是把东西交给他人帮忙传递,引申为交付、托付的意思。

而“示”由礻(礻)和三点水(氵)组成,礻是祭祀的意思,表示文化、礼教,三点水则表示水。示的本义是以水为祭祀仪式,引申为显示、表现的意思。

寄示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信件通讯方式。古人在书信中常常会用到这个词语,表示将自己的言论、思想、请求等传递给对方,并希望对方能够理解和采纳。

在繁体字中,寄示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相同,只是字形稍有区别。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寄示的表示方法与现代略有差异。寄在古代的写法是像个小房子的形状,而示是象征水的波浪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字的演变,汉字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寄和示的写法也逐渐统一为现在的字形。

以下是一些寄示的例句:

1. 我特地写了一封信寄示给你,请你一定要看。

2. 他用行动寄示了对家人的关心和爱。

3. 这份文件寄示了公司高层的政策决策。

以下是一些与寄示相关的词语:

组词:投寄、寄信、示意、*********。

近义词:传达、交付、转达。

反义词:隐藏、隐匿。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