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贯陌的意思、贯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贯陌的解释

贯百。陌,通“ 百 ”。 宋 吕陶 《奏具置场买茶旋行出卖远方不便事状·贴黄》:“若蒙朝廷垂察,即乞下本路取索 熙寧 八年九月分 永康县 银价,比对茶场折银贯陌,自见有无侵损园户,免令将来高价折银,亏损本州卖茶之家。”《文献通考·市籴一》:“ 熙寧 理财,多折见钱,而诸郡犹有添起贯陌不等之弊,朝廷随即行遣。” 明 王祎 《泉货议》:“乃自顷岁,以 中统 交钞重其贯陌,与 至元 宝钞相等并行,京师復铸 至正 新钱,使配异代旧钱,与二钞兼用,其意殆将合古而达今,而不知适以起天下人心之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贯陌”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境的经济类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代货币制度解析。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贯”为古代铜钱计量单位,通常以绳索穿千钱为一贯,而“陌”通“佰”,原指百钱,后演变为不足百的虚数单位。二者组合使用时,“贯陌”指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钱币换算标准,常见于宋元文献。

例如宋代《梦溪笔谈》记载:“今之数钱,百钱谓之陌,借其字用之,其实八十尔。”说明“陌”在不同时期存在折算差异,常出现“七十七为百”(即省陌制度)的情况。因此“贯陌”一词既包含钱币数量概念,也暗含货币流通中的折算规则,反映了古代经济活动的复杂性。

该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鲜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经济史、货币史时仍具学术价值,《中国钱币大辞典》等专业工具书将其收录为重要词条。

网络扩展解释

“贯陌”是古代货币计量单位,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二、历史用例

  1. 宋代财政
    宋吕陶在奏章中提到茶场交易时,用“折银贯陌”来比对银价,防止损害茶农利益(《奏具置场买茶旋行出卖远方不便事状·贴黄》),说明其用于税收或商品折算。
  2. 明代货币
    明代王祎《泉货议》记载,政府调整纸币(中统交钞、至元宝钞)与铜钱的兑换比例时,使用“贯陌”作为计量单位,反映其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

三、延伸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时期的货币制度或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文献通考》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騃呐办纳靶心碧霄路痹医不可乡迩财势产额承招饬纪丹扇雕蚶镂蛤敦伦堕休粉反对概念风泼俯首贴耳姑公国音海檝好干好羞胡髥剪钱急溜进针机速钧平据虚看护旷适莲的良人磠砂买弄棉纱念省尼院槃委清俭起税日班三分国山床折掇食马嗣统松下尘宿读素帷泰加林填漆天逸退还土枭望屋以食武秀才飨贺象箸欣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