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鸣镝的意思、鸣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鸣镝的解释

[whistling arrow] 古时一种射出去带响的箭,多用于发号令

闻鸣镝而股战。——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详细解释

(1).即响箭。矢发射时有声,故称。《史记·匈奴列传》:“ 冒顿 乃作为鸣鏑,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 裴駰 集解:“《汉书音义》曰:‘鏑,箭也,如今鸣箭也。’ 韦昭 曰:‘矢鏑飞则鸣。’” 三国 魏 曹植 《名都篇》:“揽弓捷鸣鏑,长驱上 南山 。” 明 吾丘瑞 《运甓记·帅阃宾贤》:“羽书鸣鏑警常闻,扬鞭静折愁无策。” 毛6*6*《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词:“正西风落叶下 长安 ,飞鸣鏑。”

(2).借指战乱。《晋书·后妃传论》:“中原陷於鸣鏑,其兆彰於此焉。”《南史·宋宗室及诸王传论》:“虽鸣鏑之酷,未极於斯。” 宋 王安石 《英德殿上梁文》:“儿郎伟,抛梁北,边头自此无鸣鏑。”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鸣镝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鸣镝(míng dí)是古代兵器的一种,特指射出时能发出尖锐声响的箭矢,主要用于军事信号传递或震慑敌人。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字义与构造

    “鸣”指声响,“镝”为箭头。鸣镝的箭镞通常设计为空心结构(如带孔或中空),高速飞行时气流通过产生呼啸声,故称“响箭”。此设计在冷兵器时代兼具实用性与威慑力,见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鸣镝”的释义。

  2. 历史典故与用途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冒顿单于曾以鸣镝训练部众:其箭响之处,部下需同步射箭,违者立斩。这一典故凸显鸣镝作为指挥工具的军事意义。后世亦用于战场发令、狩猎通讯或警示信号。

  3. 文化象征

    在文学作品中,鸣镝常被赋予“战争开端”或“反抗号角”的隐喻。如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即以鸣镝喻指革命攻势。

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文献无公开电子版链接,此处按学术规范标注纸质出版物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鸣镝”是古代一种带有声响的箭矢,主要用于军事号令或传递信号。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鸣镝(míng dí)即响箭,发射时会发出呼啸声。其名称来源于飞行时的声响(“鸣”)和箭头材质(“镝”指金属箭头)。

  2. 结构与功能

    • 箭头设计特殊,通常带有垂直小孔,空气流经时产生响声。
    • 主要用于战场指挥,将领通过发射鸣镝指示进攻方向,士兵闻声后集体行动。
  3. 历史典故
    匈奴冒顿单于曾用鸣镝训练军队,规定“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以此强化军令统一性(《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4. 引申含义
    后衍生出象征战乱的文学意象,如诗句“闻鸣镝而股战”。

  5. 其他名称
    亦称“嚆矢”“响箭”,是冷兵器时代重要的信号工具。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考古资料,可参考汉典或历史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案板班贡卑细弊害弊坏避坑落井博号谄侧常庸揣切磁滞对弈饭囊酒甕宫娥馆地河目龟文洪伐厚恩皇业蝴蝶结靃靃葭律鹪鹩心交切记睹金丝草继业絶伦逸羣洰理拘挛补衲可耕地控愬口颊坏疽狂虐枯荣雷作灵眷满勤迷花沾草民间木葱南华梦翩翩萍聚亲蔼青童君人品肉磨软滑膳脯折纳失众所染耥稻叹誉天籁阁推盘乡巴佬卸顶邪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