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除;除名。 沙汀 《在其香居茶馆里》:“昨天夜里点名,他报数报错了,队长说他没资格打国仗,就开革了。” 毕奂午 《幸运》:“煤车班里一个老马夫开革了,要在这些拖煤筐的小苦力们中间挑一个去补充。”闽剧《炼印》第一场:“你我几年来在刑部衙当差,实在看不惯,此番又替受屈百姓讲话,却被开革,想起可恼!”
开革(kāi gé)是现代汉语中表示解除职务或开除身份的正式用语,具有鲜明的书面语色彩和历史语境特征。以下从释义、用法及来源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解除职务或身份
指通过正式程序将某人从职位、组织或团体中除名,强调强制性解除关系。
例: “他因渎职被公司开革。”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721页。
历史语境中的“革除”
旧时多用于官吏、职员或学籍的革除,常见于民国时期公文或早期白话文。
例: “官吏贪腐,一经查实即行开革。”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21年,第12卷,第103页。
被动语态主导
通常以“被开革”“遭开革”形式出现,凸显受事方的被动性。
例: “他因违反纪律被开革公职。”
书面语与正式场景
多用于法律文书、历史文献或严肃报道,口语中常被“开除”“解雇”替代。
对比:
词语 | 语义侧重 | 使用场景 |
---|---|---|
开革 | 强调正式程序除名 | 历史/法律文本 |
开除 | 通用性强 | 职场/教育/组织 |
革除 | 含清除、废除义 | 职务/陋习 |
“开革”为同义复合词:“开”取“除去”义(如“开缺”),“革”取“革除”义。该词在明清至民国时期高频使用,1949年后逐渐被“开除”取代,但仍保留于特定文本中体现正式性。
来源:《近代汉语词典》,白维国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987页。
《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1912年):“公务人员受贿,情节重大者应即开革。”
老舍《四世同堂》:“若有不轨行为,立即开革,永不录用。”
注:当代使用需注意语境适配性,避免与常用词“开除”混淆。
“开革”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开革(拼音:kāi gé,注音:ㄎㄞ ㄍㄜˊ)指通过正式程序将某人从组织、职位或团体中除名,通常用于工作、军职或团体成员等场景,带有较强的正式性和强制性。
该词在当代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如传统戏曲、小说),现代职场更多使用“解雇”“辞退”等词汇。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用法,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白燕半汉暴节竹暴巫鞭扑刁悍贩输梵哑铃菲薇抚巡恭姜够瞧的果志哼哧和香丸鸿骞昏蒙降绥胶密搅闹节水挤匝举口开赦宽科琅霜掠敚醨酪林樾柳子祠乱民眉尾妙观幕席凝淡霹雳斧平沉扑粉前舱千斤担秋讲鶈莺全羽人急计生软熟孺子可教僧统上辅扇骨身范兽暴输写私愿通航握命无事狠衔敕相动夏雪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