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止自若”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指人的行为、动作保持自然常态,形容遇到突发情况时镇定从容,不慌乱。其中“自若”意为“保持原样”,强调神态和动作的稳定性。
源自《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六年》记载的故事:李孝恭率军出征前宴请将领,席间命人取水,水却突然变成血红色,众人惊恐失色,唯独李孝恭“举止自若”,表现出非凡的镇定。
该成语不仅强调外在行为的稳定,更隐含内在心理素质的强大,常用于褒义语境。英文可译为“Behave with composure”。
《举止自若》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非常自然得体,毫不拘束。这个词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各种场合中都能保持得体与轻松的态度。
拆分部首和笔画:举(手部)+ 止(足部)+ 自(自己)+ 若(像);共计13个笔画。
来源:《世说新语·言语》中有一则故事:“谢灵运求为庐陰尉,可须展其才。夏侯宾:‘置褒望级焉|举止自若’。从之。” 这个故事中的“举止自若”被后人引用作为成语使用。
繁体:舉止自若。
古时候汉字写法:舉(举手)止(足)自(己)若(像)。
例句:他在演讲时举止自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组词:端庄举止、姿态自若、骑士风度。
近义词:行为得体、谨慎从容、言行合一。
反义词:笨拙、随意、粗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