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弃笔。觚,古代写字用的木简。《西京杂记》卷三:“ 傅介子 年十四,好学书,尝弃觚而叹曰:‘大丈夫当立功絶域,何能坐事散儒?’后卒斩 匈奴 使者,还拜中郎。”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三:“弃觚与 班生 投笔相类。”参见“ 弃笔 ”。
“弃觚”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qì gū(注音:ㄑ一ˋ ㄍㄨ),由上下结构的“弃”和左右结构的“觚”组成。以下是详细解释:
本义
指“放弃书写工具”。其中“觚”是古代写字用的木简或竹简()。该词字面可理解为丢弃书写用具,引申为停止文字工作。
引申义
常比喻弃文从武 或放弃文职追求功业。例如《西京杂记》记载,傅介子曾“弃觚而叹”,后立功封侯,体现从文转武的志向()。
《西京杂记·卷三》:“傅介子年十四,好学书,尝弃觚而叹曰:‘大丈夫当立功绝域,何能坐事散儒?’”()
此典故生动展现了“弃觚”的象征意义:从文人的笔墨生涯转向建功立业的抱负。
“弃觚”既指具体动作(放下书写工具),也承载文化隐喻(人生志向的转变)。如需更多例句或扩展,可参考古籍《西京杂记》及相关文献。
弃觚(qì gū)是一个成语,指抛弃酒器。在古代,觚是一种酒盛器,弃觚意味着放弃饮酒,有时也用来比喻放弃权力、地位或利益。
弃(qì)的部首是弓(gōng),总笔画为一画。觚(gū)的部首是角(jiǎo),总笔画为十一画。
弃觚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饮酒礼仪。在周代,宴会上用来盛放美酒的觚通常由主人高举以示敬意。而在一些特殊场合,主人也会将觚放弃,表示自己不再享用美酒,以示节俭或恭谦。
弃觚的繁体字为棄觚。
古时候汉字写法是棄廻,觚用廻代替,表示放弃酒器。
他为了追求事业的成功,不得不弃觚止步。
弃学、弃暗投明、弃甲替兵
断袖之癖、抛戈弃甲
沉迷酒色、嗜酒成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