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弃笔。觚,古代写字用的木简。《西京杂记》卷三:“ 傅介子 年十四,好学书,尝弃觚而叹曰:‘大丈夫当立功絶域,何能坐事散儒?’后卒斩 匈奴 使者,还拜中郎。”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三:“弃觚与 班生 投笔相类。”参见“ 弃笔 ”。
弃览(qì gū)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典故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字源本义
“弃”指抛弃、舍弃;“觚”(gū)为古代书写用的木简,截面呈六角或八角形,后泛指书写工具。《说文解字》释“觚”为“书僮竹笘也”,即学童习字的竹木简牍(《说文解字·角部》)。故“弃览”字面意为丢弃书写工具,象征放弃文字创作或学术追求。
典故溯源
该词典出《汉书·冯唐传》:“唐以孝著,为郎中署长,事文帝。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说。是日令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后以老弃觚。”此处记载冯唐晚年因年迈辞官,放弃文职,“弃览”引申为结束仕途或文墨生涯。
象征意义
古代文人士大夫常以“觚”代指文职、笔墨生涯,“弃览”遂成为退出官场或放弃文学创作的隐喻。如清代赵翼《瓯北诗话》评元好问:“遗山值金亡不仕,弃觚隐居,以诗自遣”,即以“弃览”暗喻其拒绝出仕新朝、归隐著述的选择。
精神内涵
该词承载士人阶层对仕隐抉择的复杂心态:既含主动疏离功名的淡泊(如冯唐告老),亦暗藏时势所迫的无奈(如遗山避世)。明代宋濂《文原》称:“士有伏死牖下,而文不传者,非弃览也,时命然耳”,揭示文人被迫搁笔的历史悲情。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明确释义:“弃览,指放弃文墨之事。典出《汉书·冯唐传》。”(第6卷第1243页)
《辞源》(商务印书馆)
释为:“弃览,犹言投笔。觚,木简,古人用以书写。”(修订本第3册第2291页)
古代注疏
清代王先谦《汉书补注》引何焯曰:“觚即笔牍,弃览谓解官不复操笔也”,强调其与仕宦生涯的关联性。
“弃览”一词凝结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身份焦虑与价值抉择,其核心义为主动或被动放弃文职、笔墨生涯,兼具历史典故的厚重性与文化象征的深刻性。
“弃觚”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qì gū(注音:ㄑ一ˋ ㄍㄨ),由上下结构的“弃”和左右结构的“觚”组成。以下是详细解释:
本义
指“放弃书写工具”。其中“觚”是古代写字用的木简或竹简()。该词字面可理解为丢弃书写用具,引申为停止文字工作。
引申义
常比喻弃文从武 或放弃文职追求功业。例如《西京杂记》记载,傅介子曾“弃觚而叹”,后立功封侯,体现从文转武的志向()。
《西京杂记·卷三》:“傅介子年十四,好学书,尝弃觚而叹曰:‘大丈夫当立功绝域,何能坐事散儒?’”()
此典故生动展现了“弃觚”的象征意义:从文人的笔墨生涯转向建功立业的抱负。
“弃觚”既指具体动作(放下书写工具),也承载文化隐喻(人生志向的转变)。如需更多例句或扩展,可参考古籍《西京杂记》及相关文献。
班直暴殄天物材朽行秽常理楚辞集注辍谢跐牙儿蹲蹲殚弊淡妆浓抹服乘扶贫富妪革凡登圣共贯同条官人贯熟丱歲官勇磙子黑黯横徵苛役胡荽讲治僭拟交爵酵粥剧汉濬瀹开审恳愤块礨库房愧恨愧惜略识之无刘伶锸躘蹱隆周罗襕名卿巨公鸟迹书拟疏泼黛愆尤拳发人烟阜盛三覆僧众山塬深情殊胜探伺天摇地动恸啕屋壁象恭香官先农西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