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的别称。《太平御览》卷八6*九一引 汉 应劭 《风俗通》:“呼虎为李耳。俗説虎本 南郡 中庐 李氏公 所化为,呼‘李耳’因喜,呼‘班’便怒。”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虎》:“李耳当作狸儿,盖方言狸为李,儿为耳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李耳汉语 快速查询。
“李耳”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需结合历史、文化及方言背景综合理解:
本名与称号
李耳是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的本名,字聃(或伯阳),谥号“聃”。因古代“老”“李”同音、“聃”“耳”同义,故称“老子”或“李耳”。
历史地位
他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治”,被道教尊为“太上老君”。传说其出生时即有白发、大耳,故唐代《独异志》称其“耳长七尺”,可能因此得名“李耳”。
文化影响
被铁匠、陶瓷匠等手工业者奉为祖师爷,且在《西游记》中以“太上老君”形象出现。
来源考据
汉代扬雄《方言》记载,江淮、南楚地区方言称虎为“李耳”。一说因当地传说虎为李氏公所化,呼“李耳”则虎喜,呼“班”则虎怒。
语言演变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李耳”实为“狸儿”的方言转音(“狸”读作“李”,“儿”读作“耳”)。
“李耳”既可指道家始祖老子(主要含义),也可作为古代方言中老虎的别称。两者均需结合历史文献及地域文化理解。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史记》《风俗通》等原始文献。
李耳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敏锐听觉的人,特指具有极佳听觉能力的人。
李耳的部首是木,笔画数为10。
李耳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有关于《列子·汤问》的记载。“岳牧问李耳附近有香支那否”这句话中的李耳被解释为指敏锐的听觉。
繁体字中,李耳的“耳”字部分写作“耳”。
在古时候,李耳的汉字写法可能是略有不同的。例如,有时候会将“李”写作“釐”。
他的李耳使他能够听到很远的声音。
李耳可以组成一些相关词语,例如:“李耳目睹”、“李耳聪颖”。
敏锐听觉的近义词包括:“机敏听觉”、“灵敏听觉”。
对于李耳这个词来说,没有明确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