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趾的意思、举趾的详细解释
举趾的解释
(1).举足;抬脚。《诗·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饁彼南亩。” 朱熹 集传:“举趾,举足而耕也。” 汉 刘向 《列女传·齐桓卫姬》:“今妾望君举趾高、色厉、音扬,意在 卫 也。” 明 方孝孺 《上巳约友登南楼》诗:“曷不一举趾,纵望渊与岑。”
(2).指举动。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举趾为世人之所则,动脣为天下之所传。”
词语分解
- 举的解释 举 (舉) ǔ 向上抬,向上托:举头。举手。举重。举棋不定。 动作行为:举止。轻而易举。 发起,兴办:举义。举办。创举。 提出:举要。举例。 推选,推荐:推举。荐举。 全:举国。举世。举家。 古代指科
- 趾的解释 趾 ǐ 脚:趾高气扬。 脚指头:趾骨。趾甲。 踪迹:“庶追芳趾”。 古同“址”。 笔画数:; 部首: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举趾"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主要包含以下详细解释:
-
字面本义:
- 举: 抬起、举起。
- 趾: 本指脚趾,后常泛指脚。
- 合义: 字面意思就是抬起脚(准备行走或耕作)。这是其最基础的含义。
-
核心含义(古代常用):
- 指代下田耕作/开始农事活动: 这是“举趾”在古代文献中最常见、最具特色的用法。它特指农民抬起脚,下到田地里开始耕种。这个意义源于古代农业社会对农时的重视和具体劳动动作的描绘。
- 引申为行动、举动: 由“抬脚”这个动作引申开来,也可以泛指人的行为、举动。
-
文献例证与权威解释:
- 《诗经·豳风·七月》: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这是“举趾”最著名的出处。汉代毛亨传解释为:“四之日,周四月也,民无不举足而耕矣。” 这里“举趾”或“举足”明确指开始春耕农事。 (来源:《毛诗正义》)
- 《汉语大词典》: 对“举趾”的解释包含两个义项:
- 指抬脚。如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蛇人》:“停担休息,行者小憩,一蛇亦蠢然而出,见人竟举趾相追。”
- 指耕种。如明代陈子龙《寄郢中郑澹石座师》诗:“举趾再耕田,占时更枯菀。”(来源:《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普及本).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
- 《辞源》(修订本): 解释为“举足,举步。后多用以指农事操作。” 并引用了《诗经·豳风·七月》的例子。(来源: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辞源(修订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 《古代汉语词典》: 解释为“举足,抬脚。也指开始农作。” 同样引用《诗经·七月》为例。(来源:《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 古代汉语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
现代使用:
- 在现代汉语中,“举趾”已非常罕用,属于典型的文言词汇。如果出现,多用于文学创作、历史叙述或引用古籍时,取其“抬脚”或特指“开始农事”的古义,带有浓厚的古典色彩。
“举趾”的核心含义是“抬起脚”,在古代文献中,尤其在《诗经·七月》的语境下,特指农民下田开始春耕农事活动,成为农事开始的代名词。它也可以引申为泛指人的行动或举动。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不再使用。
网络扩展解释
“举趾”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1. 字面含义与基本解释
- 举足;抬脚:指具体的肢体动作,如抬脚行走或劳作。例如《诗经·豳风·七月》中“四之日举趾”,朱熹注解为“举足而耕”,即指农忙时抬脚下田耕作。
- 泛指举动、行为:引申为人的言行举止。如《列女传》中描述“举趾高、色厉、音扬”,即以动作神态表现意图。
2. 古典文献中的运用
- 该词常见于古籍,如《诗经》《抱朴子》等,多与农事或人物神态描写相关。例如:“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诗经》),强调农耕时序。
- 汉代刘向、明代方孝孺等文人亦用此词形容动作或态度,如“举望渊与岑”喻远行。
补充说明
- 拼音与注音:读作“jǔ zhǐ”,注音为“ㄐㄩˇ ㄓˇ”。
- 现代使用:如今较少单独使用,多出现在文学或历史语境中,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具体含义。
若需进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不同注解,可参考《诗经集传》《汉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奔踶超格瞠后大命将泛导泄大树将军登擥颠旄觝拄耑家二方法鞭風爐脯醢跟胥供气冠履倒易贯朽古文字学汉圣狐襟貉袖活话监故箭书胶州湾嘉仰寖寖鸠盘茶决别军声恐灼口强旷衍累心连枝同气蔓引株连冥虚能屈能伸拟则骈首就僇平说鄱阳白墙衣日月荣赫桑野山肤诗酒社蚀损四统算不了索瘢堂斧它日调节跳驱通信鸽王国维鲜醲笑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