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引株连的意思、蔓引株连的详细解释
蔓引株连的解释
见“ 蔓引株求 ”。
词语分解
- 蔓引的解释 牵连。《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元年》:“ 仲禧 偕 伊逊 鞫太子之狱,蔓引无辜,未尝雪正,为公论所不与。”
- 株连的解释 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株连无辜详细解释亦作“ 株联 ”。谓一人有罪而牵连多人;连累。《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 勣 浮险,欲助 林甫 ,乃上 有隣
专业解析
"蔓引株连"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màn yǐn zhū lián,其核心含义是通过藤蔓的延伸和树根的连接来比喻一人犯罪而牵连多人,常用于形容因一人之事而波及无辜或相关人员的现象。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解析、典故溯源及现代用法四个角度详细阐释:
一、词典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的权威解释:
蔓引株连指像藤蔓一样四处延伸攀附,像树根一样盘绕牵连。比喻因一人之罪而牵连、株连他人,导致无辜者受难。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ISBN 978-7-100-08475-5。
二、字源解析
- 蔓(màn):
指藤蔓类植物,具有延伸攀附的特性。《说文解字》释为“蔓,葛属”,引申为事物蔓延扩展。
- 引(yǐn):
意为牵引、延伸,如《说文》注“引,开弓也”,后引申为引导、牵连。
- 株(zhū):
本义为树根,《说文》称“株,木根也”,后衍生出“株连”一词,指因根相连而一并受罚。
- 连(lián):
表示连接、关联,如《玉篇》释“连,合也”,强调事物间的关联性。
四字组合后,以藤蔓的蔓延与树根的盘结为喻,生动刻画了牵连范围逐步扩大的过程。
三、典故溯源
此成语的深层文化背景源于中国古代的株连制度(如族诛、连坐)。例如:
-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虽未直接使用该词,但以“蔓草”隐喻祸患蔓延,为后世成语形成提供意象基础。
- 清代方苞《狱中杂记》中描述“株连牵连,动辄数十家”,直接反映了“株连”的残酷性,与“蔓引株连”的语义高度契合。
四、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该成语多用于两类语境:
- 法律与社会事件:
描述案件调查中因关联人员众多导致的广泛牵连(例:“贪污案蔓引株连,波及数十名官员”)。
- 文化批评:
借喻因个别人行为引发群体性后果(例:“网络谣言蔓引株连,多名博主无辜受责”)。
权威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 《中国古代法制史话》,李贵连,商务印书馆,1993年(论及株连制度)。
- 《成语源流大词典》,刘洁修,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网络扩展解释
蔓引株连(màn yǐn zhū lián)是一个汉语成语,综合搜索结果解释如下:
1.基本含义
指通过顺着藤蔓找到根茎,比喻因某件事牵连出其他相关的人或事,最终将问题彻底解决或一网打尽。部分现代解释也延伸为“连锁反应”,即一个问题引发其他连带问题。
2.详细解析
- 词源构成:
- 蔓:指蔓生植物的根茎,象征事物间的关联性;
- 引:引发、牵连;
- 株连:古代刑罚中因一人犯罪牵连他人,此处指连带责任或影响。
- 传统用法:多用于形容彻底清查问题,如案件审理中通过线索牵连所有相关者(例:清·陶贞怀《天雨花》:“御史等体上天好生之德,也不须蔓引株连了。”)。
- 现代引申:可表示事件引发连锁反应(如经济危机波及多个行业)。
3.用法与注意
- 发音:“蔓”读作màn(成语中为书面音),口语中“瓜蔓”读wàn。
- 语境:
- 传统:强调彻底解决(例:反腐行动中蔓引株连,清除腐败网络);
- 现代:可描述负面影响扩散(例:企业丑闻蔓引株连,导致股价暴跌)。
- 近义词:株连九族、牵一发而动全身;反义词:独善其身。
4.例句参考
- 古代案例:
“此案若蔓引株连,恐牵连无辜,需谨慎查证。”
- 现代场景:
“环境污染问题若不及时治理,可能蔓引株连,影响周边生态。”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处细节,可查看来源网页(如、9)。
别人正在浏览...
爱棠瘢痆暴晴保奏便腹便便标显沧海客插板长乐老蝉緌蟹匡成千累万当头当原典切地方戏丁未贰馔封阶夫复何言共价公厉攻虚后盾后来之秀辑里丝揩鼓瞰临空壁拉拉杂杂连朦带唬镣靠丽尔临饯伦徒落的没脸幎历漂杵缥清平蔚贫洁曝巫气母清道三山客设词社会主义经济识货随机存取存储器太阳系讨谪通接投栖頽顶文殊五铢服瑕谪携接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