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穿钱的绳子朽断,形容积钱多而经久不用。《史记·平準书》:“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旧唐书·卢怀慎传》:“水衡无贯朽之蓄,京庾闕流衍之储。” 清 马曰琯 《布泉歌》:“歷代瞥眼如散泉,贯朽铅蚀谁能穿。”
(2).书编朽断。形容读书勤苦。 清 黄宗羲 《黄季真先生墓志铭》:“琐碎虫鱼,旁通医祝,牛篋诗瓢,件离贯朽。”
“贯朽”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用法区分:
钱串朽断,形容财富丰盈
最早见于《史记·平準书》:“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指国库钱币堆积过多,穿钱的绳子因久存而朽烂,无法清点。后多用于形容国家或私人财富极多,如《旧唐书》中“水衡无贯朽之蓄”即为此意。
书编朽断,形容勤学苦读
清代文献中引申为书籍因反复翻阅导致编绳断裂,如黄宗羲《黄季真先生墓志铭》提到“牛篋诗瓢,件离贯朽”,强调读书的勤奋与持久。
红腐贯朽(hóng fǔ guàn xiǔ)
由“红腐”(粮食腐坏变红)和“贯朽”组合而成,出自《汉书·贾捐之传》,形容国库充盈、钱粮堆积如山的状态。
贯朽粟腐
强调事物陈旧腐朽,如“这座房子年久失修,变得贯朽粟腐”。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将“贯朽”单独列为成语,解释为“彻底根除坏事物”(如改革中清除积弊),但此用法在其他权威古籍和文献中未见直接对应,可能是现代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贯朽》是一个成语,意为深入研究,彻底了解其中的道理和内涵。
《贯朽》的拆分部首是贝(bèi)和木(mù),笔画为18画。
《贯朽》最早出自《论语·述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的“学而时习之”一句,后来被解释为“贯朽精微”。
《贯朽》的繁体写法为「貫朽」。
古时候,《贯朽》的写法为「睠翛」,后来演变为现在的字形。
他在学业上贯朽精微,才取得了如此优异的成绩。
组词有:贯通、贯彻、朽木、朽返、朽败等。
近义词有:穷理尽性、穷究细微、参悟其中等。
反义词有:浅尝辄止、略知皮毛、一知半解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