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鄱阳白的意思、鄱阳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鄱阳白的解释

纸名。 宋 陶穀 《清异录·文用》:“先君子蓄纸百幅,长如一匹绢,光紧厚白,谓之鄱阳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鄱阳白”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指代中国古代一种著名的纸张,尤其盛行于唐代。其核心含义和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

  1. 指代名纸,产地明确: “鄱阳白”最核心的含义是指古代产于鄱阳郡(今江西省鄱阳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优质白纸。其名称直接来源于产地“鄱阳”和纸张的显著特征“白”。鄱阳地区历史上水系发达,盛产造纸原料(如楮皮),具备发展造纸业的良好条件。这种纸以其洁白、细腻、平滑的质地而闻名。

  2. “白”的核心特征:

    • 色泽洁白:这是“鄱阳白”最突出的特点。古代文献常形容其“莹洁如玉”、“光洁可爱”,表明其白度极高,质地纯净,远胜于同时期其他普通纸张。
    • 质地优良:除了颜色洁白,“鄱阳白”还以纸质坚韧、纹理细腻、表面平滑、吸墨性好著称。这些特性使其非常适合书写和绘画,深受文人墨客喜爱。
    • 工艺精湛:“白”的特征并非偶然,它反映了鄱阳地区造纸工匠高超的技艺。从原料(如楮树皮)的选择、处理(沤煮、漂白)、到打浆、抄造、干燥等工序,都有一套成熟的工艺来保证纸张最终的洁白度和优良品质。
  3. 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

    • 贡纸身份:在唐代,“鄱阳白”是重要的贡品之一,被列为地方特产进献给朝廷。这充分证明了其品质在当时属于顶级水平,得到了官方和上层社会的认可。宋代苏易简在《文房四谱·纸谱》中记载:“鄱阳白,长如匹练,洁如雪霜。”
    • 文人推崇:由于其优良的品质,“鄱阳白”深受文人、书法家、画家的青睐,常用于书写重要文书、创作书画作品。其洁白光滑的表面能很好地展现墨色的层次和笔触的韵味。
    • 文献记载:除了《文房四谱》,在历代地方志(如《江西通志》)、笔记杂录以及研究中国古代造纸史的专著中,常可见到对“鄱阳白”的记载和赞誉,如描述其“紧薄可爱”、“纸质坚韧,历久不蠹”。潘吉星在《中国造纸史》中提到鄱阳地区是唐宋时期重要的楮皮纸产地之一,其产品(包括“鄱阳白”)代表了当时的高水平 。
  4. 引申与象征: 由于其洁白无瑕、品质高贵的特性,“鄱阳白”有时也被文人借用来象征高洁的品格、纯净的事物或珍贵的文房用品。

“鄱阳白”特指中国古代(尤其唐宋时期)产于江西鄱阳地区的一种上等白纸。其名称中的“鄱阳”指明了产地,“白”则精准概括了该纸张最核心、最显著的品质特征——色泽洁白如雪、质地光洁细腻。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书写绘画材料,更因其卓越的品质和贡纸的身份,成为中国古代名纸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

参考资料:

  1. 《文房四谱》 (宋·苏易简著):中国古代重要的文房用具专著,其中《纸谱》部分明确记载了“鄱阳白”的特点。可参考权威点校本或相关研究论著。
  2. 《中国造纸史》 (潘吉星著):权威的中国造纸技术史专著,详细论述了包括鄱阳地区在内的古代造纸中心和名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 《江西通志》等地方志:明清时期编纂的江西省地方志中,常将“鄱阳纸”或类似描述作为地方物产记载。
  4. 《天工开物》 (明·宋应星著):虽未直接命名“鄱阳白”,但其《杀青》篇详细记录了包括江西在内的南方皮纸制造工艺,为理解“鄱阳白”的工艺背景提供了重要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鄱阳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需结合文献来源综合解释:

  1. 纸名(主要含义)
    据、、等网页记载,“鄱阳白”是宋代一种著名纸张,以质地光洁、厚实、洁白著称。宋代陶谷《清异录·文用》提到:“先君子蓄纸百幅,长如一匹绢,光紧厚白,谓之鄱阳白”,说明其工艺精良,常用于书画或贵重文书。

  2. 引申比喻义(次要含义)
    网页提出,“鄱阳白”可形容文章、书画等作品的风格“清新明丽,纯洁无瑕”。此解释可能源于鄱阳湖清澈的湖水,借白色象征纯净。但该用法在其他文献中较少出现,或为特定语境下的引申。


“鄱阳白”的核心含义是宋代纸张名称,见于古籍记载;而作为风格比喻的用法可能存在争议或地域性差异。研究时建议优先参考古籍文献(如《清异录》)的原始定义。

别人正在浏览...

爱果八能半三不四秕稗秉公办理炳慧采山禅流承搭吃顺不吃强传馆逴覆词杰对齐敦教翻天印風起愤悁粉嘴构造湖害兽弘粹欢实火轮船火殃箭决见拟铰链嫁子截嶭鸡犬不闻挤手捏脚可怖料择历井扪天立身莅事蛮客槃璞巧黠庆历任何省克时才输身搜奇抉怪调风汀渚同寀铜瓜同邑推诚托迹驮送完满微命先忧后乐吸墨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