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郡县长官或相应的官职。 前蜀 韦庄 《九江逢卢员外》诗:“ 陶潜 岂是铜符吏, 田凤 终为锦帐郎。”亦作“ 铜章吏 ”。 宋 郭应祥 《点绛唇·祗林寺劝农》:“小队郊坰,耄倪争看铜章吏。”参见“ 铜鱼符 ”。
铜符吏(tóng fú lì)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主要指向古代持有铜质符信的官吏,尤指汉代郡守级别的官员。以下从词义、历史制度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细阐释:
字面释义
“铜符”指铜制的符节,是古代官员身份与权力的信物;“吏”即官吏。合称指执掌铜符的官员,象征其被授予地方治理权。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1卷,第123页。
职权象征
汉代实行符节制度,郡守赴任时由朝廷授予铜虎符、竹使符(合称“铜符”),作为调兵、行政的凭证。故“铜符吏”成为郡守的代称,体现其代表中央行使地方管辖权。
来源:《古代职官词典》(中华书局,2005年),第289页。
符信制度的起源
符节制度始于周代,至汉代趋于完善。《汉书·文帝纪》载:“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明确铜符为郡级长官专属信物。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秦汉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第102页。
符节的文化意涵
铜符一分为二,右符存于朝廷,左符授予官员。两符相合方可生效,体现古代“分权制衡”的政治理念。持有者需对符节负责,故“铜符吏”暗含权责一体的深层含义。
来源:《汉代符信制度研究》(《历史研究》2008年第3期)。
唐代诗人杜甫在《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中写道:“诏发西山将,秋屯陇右兵。凄凉铜符吏,谁复在江城?”此处以“铜符吏”指代戍边将领,赋予该词孤忠守土的悲壮意象,成为后世诗文中的经典符号。
来源:《杜诗详注》(中华书局,2015年),卷十。
“铜符吏”作为特定历史职官的代称,其核心含义为执掌铜符的地方长官(汉代郡守),承载古代符信制度的文化基因。该词在文学中的延伸运用,进一步强化了其象征权力与责任的文化内涵。
“铜符吏”是古代官职相关的称谓,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词义解释
指郡县长官或与之级别相当的官职。这一称呼源于古代官员的任职凭证“铜符”(即铜制虎符),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的身份象征。
历史背景
铜符(铜虎符)在汉代为郡守的凭证,分为两半,中央与地方各持其一,用于验明身份和行使职权。持有铜符的官吏通常掌管地方行政,如太守或刺史。
相关别称
该词亦作“铜章吏”(如宋代郭应祥的词作中),两者含义相同,均代指地方主官。
文学例证
如需更完整的诗词引用或历史考证,可参考汉典及宋代文献等来源。
波害不有漕转超雅驰曜初旦定产鼎鼐调和豆象断络铎韒樊缨風鵬浮出水面赋缗隔间官庄蛊媚含怒酣中客黑更半夜黑老乌亨嘉横抢硬夺华容毁废互施恩惠简质浇譌娇鬟井底蛙居功自傲康富狂想曲理法礼引茏郁陆海空碌碌无为侔迹木牛流马泥窗狞恶泡沫塑料抛声袍仗痞块俔天轻进上朝少迭审察收理私宴抬眼完利顽虐午割衔环雀小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