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 汉 赵岐 《<孟子>题辞》:“ 仲尼 有云:‘我欲託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按《史记·太史公自序》作“载之空言”。 司马贞 索隐:“案: 孔子 之言见《春秋纬》, 太史公 引之以成説也。空言谓襃贬是非也。”亦作“ 託于空言 ”、“ 託诸空言 ”。 元 黄溍 《格庵先生赵公阡表》:“道之不行,託于空言,显显 赵公 ,则既有闻。” 清 朱珪 《<赘说>序》:“若方将试吏事,则由是以求之民物之情,利病之实,不徒託诸空言也。”
“讬之空言”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及相关信息:
经典文献:
演变意义:
“讬之空言”生动刻画了言辞与行动脱节的现象,提醒人们重视实际作为。其历史渊源深厚,现代仍广泛应用于批评虚浮态度,具有鲜明的警示意义。
《讬之空言》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将承诺、许诺、应允之言视为无语,心里不信任。它由“讬之”和“空言”两个词组成。
《讬之空言》的拆分部首是讠和云,分别属于“言部”和“云部”;它的笔画数为17画。
《讬之空言》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东山》中:“东山之林兮,采我桑薮。匪疚匪棘兮,謏之讬言。”
意为:在东山的林木中,我采集桑薮,没有良心之痛,也没有刺人之意,可是你却说我不可信任。
《讬之空言》的繁体字为“託之空言”。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在有所不同。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古时候《讬之空言》的拼音为tuō zhī kōng yán。但是,具体的古代汉字写法在现代并不常见,我们更多地使用现代汉字书写。
他一再答应的承诺变成了一场《讬之空言》,让我们对他的诚信产生了怀疑。
讬言、空言、承诺、应许、许诺
空洞的话、空头支票、欺骗的言辞、虚假的保证
言出如山、言而有信、言之成理、信守承诺
摆动白过标竿並然剥极必复尘羹涂饭侈丽闳衍赤露创戮翠幰谠论侃侃地磁地脚堵心恩师凤语風帚轨道衡捍隔杭西好闲化验隳硩汇合狐嵌鸠脚爵列举言口过阃仪隶习闷闷不乐莫然拏错奶粉前后溲扲掑期瓜啓关穷尽铨考趋蹶任脉塞表市闉水曹讼筒索索太山北斗洮砚逃责台跳鸡模跳天灯颓淡瓦解王使襄陵享有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