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的意思、辞赋的详细解释
辞赋的解释
[a literary form,sentimental or descriptive composition,often rhymed] 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详细解释
文体名。 战国 时 楚 屈原 有《离骚》, 荀卿 有《赋篇》,为赋之先河。至 汉 而赋体大盛,名 屈原 等所作为《楚辞》。常以辞赋并称。辞赋讲求声调,以抒情为主,注意排比铺陈。其后以行文骈散之异而分为骈赋、文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会 景帝 不好辞赋,是时 梁孝王 来朝,从游説之士 齐 人 邹阳 、 淮阴 枚乘 、 吴 庄忌夫子 之徒, 相如 见而説之,因病免,客游 梁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予谓 老子 《道德篇》,为玄言之祖; 屈 宋 《离骚》,为辞赋之祖; 司马迁 《史记》,为纪传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矣。” 清 姚鼐 《<古文辞类纂>序目》:“辞赋类者,《风》《雅》之变态也。 楚 人最工为之,盖非独 屈子 而已。”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学校贡举·辞赋》:“ 唐 天宝 十三载,始试诗赋,盖用 梁 陈 之意云,科举之以辞赋,此其初也。”
词语分解
- 辞的解释 辞 (辭) í 告别:告辞。辞诀。辞行。辞世。辞别。 不接受,请求离去:辞职。辞呈。 躲避,推托:不辞辛苦。辞让。辞谢。推辞。 解雇:辞退。 同“词”。 优美的语言:辞藻。修辞。 讲话;告诉:“请辞于
- 赋的解释 赋 (賦) ù 旧指田地税:田赋。赋税。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 念诗或作诗:登高赋诗。 给予,亦特指生成的资质:赋予。赋有。天赋。禀赋。 古同“敷”,铺陈,分布。 笔画数:; 部首:贝; 笔顺编
网络扩展解释
辞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体,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信息,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辞赋是楚辞与赋体文学的总称,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汉代。汉代学者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整理为《楚辞》,后人便将赋体文学统称为“辞赋”。其形式介于诗与散文之间,兼具抒情性与铺陈描写的特点。
二、起源与发展
- 楚辞时期
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采用骚体(带“兮”字的句式),抒发个人情感,具有强烈的地方文化色彩。
- 汉赋时期
汉代发展为以体物为主的“汉赋”,注重铺陈叙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成为汉代文学的代表形式。
- 后世演变
南宋时期风格转向细腻婉约,融入理趣与新奇构思;唐代以后逐渐分化出骈赋、文赋等分支。
三、核心特点
- 文体特征
- 韵文形式,讲究声调和谐,用韵严格(如古韵、新韵不可混用)。
- 句式灵活,兼具诗的韵律与散文的自由,常用排比、铺陈手法。
- 内容主题
- 早期以抒情为主(如《离骚》),汉代后增加体物、叙事功能。
- 多涉及政治、哲学、文化等领域,反映社会变迁。
- 结构技巧
- 使用“提引词”开篇或过渡,增强逻辑层次(如“夫”“盖”等)。
四、影响与地位
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 上承《诗经》《楚辞》,下启骈文、律赋,影响了唐宋散文及后世诗词创作。
- 汉代辞赋家通过作品实现个人价值,推动了文学与政治、经济的结合。
如需进一步了解辞赋名篇(如《两都赋》《洛神赋》)或具体创作规则,可参考古籍《文心雕龙》或现代研究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辞赋
辞赋是指古代中国文学中一种以议论抒发情感的文体形式。它可以是诗歌或散文形式,常常用来吟咏抒发自己对某种事物的感受、复述历史故事或议论社会现象等。
拆分部首和笔画
辞赋的拆分部首是辛(xīn),赋(fù)。辛字的部首是辛(xīn),笔画是7;赋字的部首是走(zǒu),笔画是12。
来源
辞赋这个词源于古代的文学创作形式。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一支。
繁体
辞赋的繁体字为辭賦。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辞赋的写法是辭賦,采用的是繁体字形。
例句
1. 辞赋让我可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独特的观点。
2. 这篇辞赋写得非常动人,读来让人深受触动。
组词
辞赋可以与其他词组合成各种词语,例如:辞赋作品、辞赋表达、辞赋创作等。
近义词
近义词可以是:赋诗、论辞、骈辞等。
反义词
辞赋的反义词可能没有一个具体的词汇来表达,因为辞赋是一种独特的创作形式,没有一个明确的反义词来描述它。
别人正在浏览...
鼻坳簸腾蝉化尺楮驰恳褫落出聘慈慧慈萱从鞍漼溰吊铺饤座梨多年生发地饭米服具功德共和鼓轮寒蝉鼲鼠火焰山阶蓂禁兵拘拿儿开缘逵路两肩荷口蒙谷冥浮磨鍊木僵柰林南薰赧颜乜些剽略譬似前途蹊道寝夺请吏青颖认实柔化柔种上房绍续使的室庑数独儵忽躺柜雾幄下笔成章乡魂祥习献纳使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