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拿问的意思、拿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拿问的解释

捉拿审问。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二》:“是 南京 国子监上官,遂不拿问。”《儒林外史》第二九回:“ 荀大夫 因贪赃拿问了,就是这三四日的事。” 王统照 《银龙集·刀柄》:“临时脱逃,连当初入队时的保人还得拿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拿问"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法律色彩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将犯罪嫌疑人或涉案人员捉拿归案并进行审问。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语境和现代应用角度详细解释:


一、词典释义与语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拿问" 由动词"拿"(捉拿、逮捕)和"问"(审讯、查问)复合构成,意为"逮捕并审讯"。

    • 《汉语大词典》释为:"捉拿审问",强调对涉案人员的强制控制与司法程序启动。
    • 《辞海》补充其多用于古代司法语境,指官府对嫌犯的缉捕和初步讯问 。
  2. 词义侧重

    • 强制性:突出官府或执法机构的权力行为(如"奉旨拿问")。
    • 程序性:隐含后续审判流程(如《明史·刑法志》载"拿问下狱,候三法司会审")。

二、历史语境中的典型用法

  1. 明清司法文书常用语

    多见于公案小说、律例文献,如:

    "知县大怒,命差役即刻拿问犯人。"(《三侠五义》第二十四回)

    此处体现地方官行使司法权的过程 。

  2. 与"刑讯"的关联性

    部分史料显示,"拿问"可能伴随刑讯逼供,如《清实录》载:"拿问严鞫,务得实情。"反映古代司法审讯的严酷性 。


三、现代汉语中的使用与演变

  1. 书面语与历史题材保留

    现代用法多见于历史文献研究、古装影视剧台词或公文仿古表达,如:

    "剧中巡抚下令:'将一干人犯悉数拿问!'"(《中国古装剧台词研究》)。

  2. 近义词对比

    • "逮捕":仅强调抓捕,不含审讯(现代法律术语)。
    • "审讯":侧重问询环节,无抓捕动作。

      "拿问" 因涵盖两个环节,更具旧时司法特色 。


权威引用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链接
  2. 《明史·刑法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三侠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注释版
  4. 《清实录》法律出版社影印本
  5. 《法律汉语专业术语演变研究》(《语言科学》期刊2020年第3期)

示例应用:

"清代州县官对命案人犯常先行拿问,再详文上报。"——引自《中国司法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拿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古代司法制度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拿问”指捉拿并审问,即先将嫌疑人逮捕,再进行审讯。这一过程常见于古代对官员或犯罪嫌疑人的处理流程。例如,《水浒传》中提到:“可行时便与你拿问”,即表示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实施抓捕和审问()。

  2. 词语结构

    • “拿”:意为逮捕、拘捕,如“拿获”“擒拿”。
    • “问”:指审讯、追究责任,如“审问”“问罪”。
      两字组合后,强调先抓捕后审讯的完整司法行为()。
  3. 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 《儒林外史》第二九回提到:“荀大夫因贪赃拿问了”,说明官员因贪污被逮捕并接受审讯()。
    • 明代何良俊的《四友斋丛说·史二》中记载:“是南京国子监上官,遂不拿问”,反映是否执行抓捕审问需根据案情决定()。

使用场景

“拿问”多用于古代公文或文学作品中,描述对官员渎职、贪污等行为的追责,如“革职拿问”即指解除职务后逮捕审问。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在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中仍可见到。

关联表达

类似结构的词包括“拿办”(逮捕法办)、“拿究”(逮捕追究)等,均体现古代司法程序的强制性特点()。

总结来看,“拿问”是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司法术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逮捕与审讯的双重含义。如需查看更多文献例证,可参考《水浒传》《儒林外史》等古典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腤头鏖突棒球运动伴侣北寺塔冰核儿波阜趁贴赤盐愁窘筹子出脚法环发见范读风风火火凤举奋迹分献否剥付讫甘鼠勾手逛青谷都归根到底浑厚浑凝狐裘羔袖机件谨干静专酒底扣屎盔子坤伶牢酒连昬接晨临场戾色峦丘谋财害命木假山内房蟠挐喷嘴儿强食弱肉窍要气长请教阙簿润美砂锅神通游戏石鼓文事极饰器屎头巾土鸡瓦犬痿易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