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心的意思、携心的详细解释
携心的解释
离心。《清史稿·拜音达里传》:“居数年, 拜音达里 之族有叛附 叶赫 者,部众有携心。”
词语分解
- 携的解释 携 é 带:携手。携带。扶老携幼。 离,叛离:携离。携贰。 .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心的解释 心 ī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心包。心律。心衰。心悸。 中央,枢纽,主要的:心腹。中心。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心理。心曲。心魄。心地。心扉。衷心。心旷神
专业解析
“携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字面拆解和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
-
字面含义:
- 携: 本义指用手提着、带着、携带。引申为带领、牵引、扶持等义。
- 心: 指心脏,引申为思想、意念、情感、精神等。
- 合义: 字面意思即为“带着心意”、“带着思想感情”,或“牵引心意”、“扶持心意”。
-
引申义与用法:
- 同心、齐心: 这是“携心”最核心和常用的引申义。它强调心意相通、思想一致、目标相同,大家齐心协力。在这个意义上,“携心”常与“协力”、“同德”等词连用或对应,如“同心携心”、“同心协力”、“同心同德”。它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意志或行动上的高度契合与统一。例如:“全公司上下携心同力,共渡难关。”
- 离携、背离: 在古汉语或特定语境中,“携”本身有“分离”、“离弃”的义项(如“携贰”指离心,有贰心)。因此,“携心”在极少数情况下也可能被理解为“使心分离”、“离心离德”。不过,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极为罕见,远不如“同心”义常用。主流的理解和使用集中在“同心”这一积极含义上。
- 带领心意、感化: 有时也隐含通过某种行为或情感去引导、带动、感化他人的心意。例如:“他的真诚携心感人,最终打动了对方。”
“携心”一词的核心含义是同心、齐心,强调心意相通、目标一致、共同努力。它描绘了一种和谐、团结、协作的精神状态。其字面“携带心意”是其基础,而“同心协力”是其最核心的引申义和现代常用义。其“离心”的用法在现代已基本不用。
权威性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该词典是当今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词典,对词义的源流演变考释详备。其对“携”字有详细释义,包含“提、带”、“牵、挽”、“分离、离弃”等义项,为理解“携心”提供了基础(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作为规范现代汉语词汇使用的权威词典,其对“携”的解释侧重于现代常用义“携带”,对“心”的解释包含“思想、感情”等,共同指向“携心”的“同心”含义(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等编): 该字典详细解释了“携”在古汉语中的多种用法,包括“提”、“牵扶”、“分离”等,有助于理解“携心”可能存在的不同历史语义(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
- 《诗经》等古籍用例: 虽然“携心”作为固定词在古籍中直接出现频率不高,但类似概念如“同心”、“离携”(离心)在《诗经》(如《邶风·谷风》“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不念昔者,伊余来塈”)等典籍中早有体现,反映了“心意相合或相背”这一核心概念源远流长(来源:《诗经》等传世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携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需结合文献来源综合理解:
一、核心释义
- 离心
根据《清史稿·拜音达里传》记载,“携心”指人心背离、不团结的状态。例如,当部族成员叛附敌对势力时,内部会出现“携心”现象,即集体凝聚力丧失。
二、使用场景
- 历史文献:多用于描述政治或群体内部的分裂,如《清史稿》中形容部众因叛变导致人心涣散。
- 现代语境:该词较少使用,若需表达“离心”含义,更常用“离心离德”等替代词。
三、补充说明
部分网络释义(如“携带真心”)可能与实际文献用法不符,需谨慎区分。建议优先参考权威词典或历史典籍中的解释。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清史稿》原文或专业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豻侯白糖八家薄饼鼈盖车抽纱捶拉翠岚大器点触帝禋栋挠番第凤凰门伏法受诛拂掠榑木纲目体革旧图新广嗣国能行政行为合年驩娱嚄唶僭贵交缕基本词汇矩式刻炼空名告老泉雷然连冈漻漻绵连宓汩冥钞匿窜跑狗场谴夺抢跪奇毛生死之交十八开时霖矢忠随逐素纨太先生太仪添房通透徒父武成项目小鲜夏条下秧歇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