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cramped for room] 恐惧畏缩,无处容身的样子。“跼”也作“局”
(1).《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陆德明 释文:“局本又作跼。”后即以“跼天蹐地”形容惶惧不安貌。 三国 魏 曹植 《卞太后诔》:“恭事神祇,昭奉百灵;跼天蹐地,祇异神明;敬微慎独,报礼幽冥。”《魏书·司马叡李雄传论》:“ 司马叡 之窜 江 表,窃魁帅之名,无君长之实,跼天蹐地,畏首畏尾,对之 李雄 ,各一方小盗,其 孙皓 之不若矣。” 明 周瑛 《履霜操》诗:“父兮儿憎,母兮儿怒。跼天蹐地,憯不知其故。”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吴梅村诗》:“ 梅村 当国亡时,已退閒林下,其仕於我朝也,因荐而起,既不同於降表僉名;而自恨濡忍不死,跼天蹐地之意,没身不忘,则心与跡尚皆可谅。”
(2).指窘迫无路貌。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三章:“田庐卖尽而无归,则有跼天蹐地,寻死自尽者矣。”
"局天蹐地"(也作"跼天蹐地")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汉语成语,形容人处境困窘、惶恐不安,行动谨慎而不得舒展的状态。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文献的详细解释:
字面指蜷缩身躯、小步行走于天地之间,深层喻指:
例:《诗经·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天虽高却不敢直身,地虽厚却不敢踏步)
《汉语大词典》
释为:"戒慎畏懼之貌",强调在困境中的恐惧与自我约束,引《三国志·步骘传》:"跼天蹐地,咸畏於天。"
来源:汉语大词典(官方在线版)
《辞源》
注解:"形容戒慎恐惧",指出其出自《诗经》,并见于《后汉书·陈忠传》"跼高天,蹐厚地"之化用。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第三版)
《古代汉语词典》
释义:"天虽高却不得不弯着腰,地虽厚却只能小步走,形容处境困窘,心怀戒惧。"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
权威参考文献链接:
“局天蹐地”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jú tiān jí dì,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如需更完整释义,可查看《汉语大词典》或《诗经》相关注释(来源:)。
百灵鸟班朝被开方数笔头不倒卜林裁诏呈现牀头传国宝葱嶐倒马倒爷调习迭迭薄薄地下铁道洞穿炖肉反对繁囿废格负坚执锐挂靠鬼狐涎海寓红禀惠恤斝耳坚附疾很九达冀愿絶伦逸群巨著龛虣勘当空炁离即履道里尿道炎青坛穷神虬炉省径石铛失饥式乾适人拾渖师子舞收救双键肃括损兵折将抟治竵匾法惋恻兀臲恶杀都来遐遁香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