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王春日郊祭用的土台。 汉 刘桢 《黎阳山赋》:“南荫 黄河 ,左覆 金城 。青坛承祀,高碑颂灵。” 南朝 陈 张正见 《从籍田应衡阳王教作诗》之三:“草发青坛外,花飞苍玉前。” 唐 徐彦伯 《奉和幸新丰温泉宫应制》:“青坛环玉甃,红础鑠金光。”一本作“ 青坻 ”。
关于“青坛”的词义解释,综合不同文献和语境,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含义:
基本含义
指古代帝王在春季举行郊外祭祀仪式时使用的土筑祭坛,象征对天地自然的敬奉。例如南朝陈代张正见诗句“草发青坛外,花飞苍玉前”便描绘了祭祀场景。
文献依据
汉代刘桢《黎阳山赋》、唐代徐彦伯《奉和幸新丰温泉宫应制》等作品中均有提及,说明此用法具有历史延续性。
宗教语境
在道教经典中,“青坛”代指道教祭祀的坛场,常与“紫微”“金阙”等词并列,体现其在宗教仪轨中的神圣性。例如《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提到“紫微青坛”为重要祭祀区域。
实际应用
南朝陶弘景《许长史旧馆坛碑》记载“东位青坛,西表素塔”,表明道教建筑布局中青坛的具体位置。
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三洞修道仪》《陶隐居集》等道教典籍,或汉唐时期的祭祀类史料。
《青坛》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青色的祭坛。它指的是一种古代祭祀时使用的坛子,一般以青色为主。青坛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的象征之一。
《青坛》的拆分部首是青声部,它的构成是由两个独立的部分组合而成。其中“青”部取自青色的意思,是一个常见的汉字部首。而“坛”部则表示坛子,是一个常见的汉字部首以及一个独立的汉字。
按照笔画的计算,《青坛》一共由11画组成,其中“青”部有8画,“坛”部有3画。
《青坛》一词的来源可能与古代祭祀习俗有关,祭祀仪式中常使用青色的坛子进行祭祀。这个词在古代经典文献中也有出现,如《诗经·盂方》中就有“坛匏簠簋,惟君是母”这句诗句。
繁体字中,《青坛》的写法与简体字完全一致,没有任何区别。
在古时候,写《青坛》这个词时可能和现代有些差别。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存在着一定的演变和变化。然而,《青坛》的古代汉字写法与现代写法相差不大,在形状和结构上基本一致。
以下是几个使用《青坛》的例句:
组词:祭坛、石坛、圜坛、坛子、宫坛、砖坛。
近义词:祭坛、供台、古坛。
反义词:城、屋、室、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