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遐遯 ”。1.远远地逃离。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豺狼当路,则麒麟遐遁。” 唐 敬括 《羡鱼赋》:“网无及则鱼以遐遁,鱼已遁而人犹未忘。”
(2).谓隐居不仕。《宋书·傅亮传》:“ 漆园 外 楚 ,忌在龟牺; 商洛 遐遯,畏此駟马。” 唐 梁肃 《梁高士碣》:“作歌不可以遗患,故适 越 以遐遯;遐遯不可以不粒,故寄食於杵臼。”
遐遁(xiá dùn)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遐”与“遁”二字组合而成,多用于描述远离尘世、隐逸避世的行为或状态,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以下从释义、字源、文化内涵及用例四方面详述:
“遐”指遥远、僻静之地(《说文解字》:“遐,远也”);“遁”意为逃避、隐居(《说文解字》:“遁,迁也,一曰逃也”)。合指逃遁至远方,隐居于世外。
特指文人高士为避乱世或追求精神自由而主动远离世俗,如《后汉书·逸民传序》载:“遁世隐居,以求其志”,强调超脱名利的精神境界。
形声字,从辵(chuò,表行走),叚(jiǎ)声。本义为“远行”,后引申为空间或时间的遥远。
形声字,从辵,盾声。本义为“迁移”,后专指逃避、隐退。
二字均含“辵”部,凸显行动上的远离,强化了“主动避世”的动态意象。
“遐遁”承载中国古代隐逸思想,与道家“出世”、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理念相通。如:
“汉室中微,王莽篡位,士之蕴藉义愤甚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遐遁之士,蝉蜕嚣埃之中。”
——描述士人群体为避王莽之乱集体隐退。
“孙登窟居,嵇康锻柳,皆以遐遁为高。”
——以孙登、嵇康为例,颂扬隐逸的高洁品格。
(注:因古籍原版无在线链接,标注纸质文献来源以符学术规范。)
“遐遁”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iá dùn,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抱朴子》《宋书》等文献()。
百炼刀贝树不见事不与璨然常温冲力搋子大门官点蹿滴留留地上茎断电短指杜丽娘遁晦独行独断反码反油槁雕贯颐故闾懽悰江米酒焦乱胶溺紧巴巴精兵简政京房术酒社居孀狂态懒架老帮闲良规沥耳另起炉灶论决鲈豸嫚駡曼靡密访鸟明破隙铺绎曲献曲线图塞职山锐则不高失匕箸使君子斯夹巴觫觫太息天文生天殃推计頽业屯夫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