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 里巷名。 唐 白居易 所居处。《旧唐书·白居易传》:“﹝ 居易 ﹞於 履道里 得故散骑常侍 杨凭 宅,竹木池馆,有林泉之致。” 清 钱谦益 《徐武静生日赋赠八百字》:“重来 履道里 ,旋忆 善和坊 。”亦省作“ 履道 ”。 唐 白居易 《晚归府》诗:“晚从 履道 来归府,街路虽长尹不嫌。”
履道里释义
一、词源与基本含义
“履道里”为唐代洛阳城坊名,属“履道坊”,是白居易晚年故居所在地。其名源自《周易·履卦》:“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意为践行正道、胸怀坦荡,喻指君子之行。此处“里”为古代基层行政单位(如里坊制),故“履道里”即取“履道”为名的居住区域。
二、历史文化内涵
唐代诗人白居易(772–846)致仕后定居履道里,其《池上篇》序文详载:“都城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隅,东南之胜在履道里”,并描述宅院“五亩之宅,十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成为唐代文人园林生活的典范。
“履道”二字承载儒家伦理,呼应《礼记》“礼者,履也”的实践精神。白居易以“履道里民”自称,彰显其守道修身、归隐田园的理想,赋予地名深厚的文化意蕴。
三、地理与考古实证
据宋代《河南志》及近代考古发现,履道里位于隋唐洛阳城东南隅(今洛阳市狮子桥村东北),1992年发掘出白氏宅院遗址,出土刻有“履道坊”字样唐代瓦当,印证文献记载。
四、文学与历史影响
白居易在履道里创作大量闲适诗,如《履道居三首》,推动“中隐”思想传播。该地名亦见于《旧唐书》《唐两京城坊考》,成为研究唐代里坊制度、文人生活及洛阳城市史的关键坐标。
权威参考文献
(注:因古籍原文无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物为准。)
“履道里”是古代洛阳的一个里巷名称,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基本释义
指洛阳的里巷名,拼音为lǚ dào lǐ,属于地名性质词汇。
历史背景与名人关联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此居住。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记载,他于履道里购得散骑常侍杨凭的旧宅,此处环境幽雅,有“竹木池馆,林泉之致”。清代文人钱谦益的诗句“重来履道里,旋忆善和坊”也提及此地,侧面印证其历史地位。
文学与地理意义
履道里不仅是白居易晚年的居所,还成为其诗作中常出现的意象。例如,白居易在《晚归府》中写道“晚从履道来归府”,可见此地与其生活、创作密切相关。
现代释义补充
该词在汉语词典中多被解释为洛阳的旧巷名,部分资料提到其与“履道坊”相关,但核心含义一致。
总结来看,“履道里”作为唐代洛阳的知名里巷,因白居易的居住和文学描写而被后世记载,兼具历史与人文价值。
板铺扮戏子拨万论千抪扈茶枯长鸣鸡池干笞靳除掉错笋倒踬地物法教分财宫亭湖勾核关东地方馆室官盐桂策鹤膝竹猴蒜怀疴回天假揑骄卤交扇诫勗既济公开秋颗冻孔脩览察劳工老朽无能倰僜略约面目一新冥阴目无下尘逆告偏圆起差轻盈日幢扫把垧林世谈受脤疏明通明统嗣土官土性顽夫嵬昂相矢效力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