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名。木芙蓉的别称。冬凋夏茂,仲秋开花,耐寒不落,故名。 宋 宋祁 《益都方物略记》:“添色拒霜花,生 彭 、 汉 、 蜀州 ,花常多叶,始开白色,明日稍红,又明日则若桃花然。” 元 白珽 《西湖赋》:“秋容不淡,拒霜已红。” 清 纳兰性德 《浣溪纱》词之五:“消息谁传到拒霜?两行斜雁碧天长,晚秋风景位凄凉。”
拒霜是汉语中对木芙蓉的别称,因其深秋开花、不畏寒霜的特性而得名。以下从植物特征、文化意象及历史记载三方面详解:
花期特性
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花期在农历九月至十一月,正值霜降时节。其花盛开于百花凋零后,故得名“拒霜”,体现其抗寒属性。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形态描述
属锦葵科落叶灌木,花大色艳,有单瓣与重瓣之分,花色可随光照由白转粉至深红,又称“三醉芙蓉”。
来源:《中国植物志》,科学出版社,2004年
坚韧品格
宋代苏轼《和陈述古拒霜花》云:“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以拒霜喻指逆境中坚守节操的君子。
来源:《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
地域关联
成都别称“蓉城”,源于五代后蜀孟昶在城垣遍植木芙蓉,取其拒霜之性象征城市精神。
来源:《成都通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
本草典籍
《本草纲目》载:“此花艳如荷花,故有芙蓉之名……八九月始开,故名拒霜”,明确其名称由来与物候关联。
来源:《本草纲目》(校点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
园艺专书
明代王象晋《群芳谱》称:“芙蓉一名拒霜,清姿雅质,独殿众芳”,强调其作为深秋观赏植物的地位。
来源:《二如亭群芳谱》,明代刻本
结语
“拒霜”一词既是对木芙蓉物候特性的精准概括,亦承载了中国文化中对坚贞品格的审美投射,其命名逻辑与象征内涵在历代文献中形成互证体系。
“拒霜”一词有两种不同的解释,需根据语境区分:
指木芙蓉的别称,得名于其耐寒特性。根据多个来源:
提到“拒霜”作为成语,意为“拒绝帮助,独立克服困难”,但此用法在其他权威典籍中未见佐证,可能属于现代衍生或误传。
建议:在文学或植物学语境中,“拒霜”均指木芙蓉;若涉及成语,建议结合具体上下文或进一步考证。
安禄报春残魄骋节成室吃青从风而靡寸札法执诽訿负学溉田高肥高风峻节高阁贯心鬼脸城呙斜邗关何故河厅冀北捷句竭智尽忠精猛峻清客授口碜夸骜枯莛流移失所镂骨铭肌漏露马背船唇髦哲菛冬鸣髇牛脣牛屋沛厉毗翼溥仪伽南香轻棹取进止羣噪入殡十冬腊月诗心势族説一是一,説二是二殊涂同归滔窕陶莹題句体意痛剿穷迫违限卧单咸浸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