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igh building]∶高度较大的阁楼
(2) [shelf]∶用以贮藏存放书、物的高架子(束之高阁)
(1).高大的楼阁。《后汉书·樊宏传》:“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 唐 王勃 《滕王阁》诗:“ 滕王 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鸞罢歌舞。” 陈毅 《广东》诗:“高阁 羊城 接大荒,骋怀极望鬱苍苍。”
(2).置放书籍、器物的高架子。 唐 韩愈 《寄卢仝》诗:“《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始终。” 清 王夫之 《杂物赞》:“高阁,小紫竹为架,下歛上张,以庋字画及藁纸,挂壁间。”
(3).高高地搁置起来。谓弃置。《宋书·王微传》:“恐君逢此时,或亦不免高阁。”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二·都给事升转》:“至於会议出,而年例遂因之不举矣。恐祖制终难高阁也。”
(4).星名。《文选·张衡<思玄赋>》:“命 王良 掌策駟兮,踰高阁之将将。” 吕延济 注:“高阁,星名。”
高阁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三个核心层次:
指建造宏伟、结构高耸的楼阁建筑,多用于藏书、观景或彰显地位。
例证:
杜甫《魏将军歌》:"高阁凭栏槛,中军倚旆旌。"
《汉语大词典》释为"高大的楼阁",强调其物理形态特征。
因楼阁地势高而干燥,古代常作藏书、储宝之用,引申为保存重要事物的场所。
例证:
《汉书·扬雄传》载汉朝"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重要典籍多藏于石室高阁。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此词含"珍藏贵重物品的阁楼"之义。
源自典故性成语,指将事物弃置不顾,强调脱离实际应用的状态。
典源:
《晋书·庾翼传》记庾翼批评虚浮学风:"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中华成语大辞典》释"束之高阁"为"弃置不用"(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注:因无法验证有效链接,此处仅标注文献来源,建议通过权威出版平台或图书馆获取原文。)
“高阁”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高大的楼阁
指多层建筑中特别高耸的部分,常用于形容古代宫殿、亭台楼阁等建筑形式。例如《滕王阁序》中的“滕王高阁临江渚”。
存放物品的高架子
特指用于贮藏书籍、器物的高架,如“束之高阁”即表示将物品搁置不用。
建筑意义
源自古代文献,如《后汉书·樊宏传》提到“重堂高阁”,指宏伟的建筑结构。唐代王勃的诗句“佩玉鸣鸾罢歌舞”也以“高阁”描绘壮观的楼阁景象。
引申含义
注音与拼音:
拼音为gāo gé,注音符号ㄍㄠ ㄍㄜˊ。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文典籍。
璈曹边司常从承荷吃蝨子留后腿赤星脣尖舌利淳壹雕像第三纪二骥风景画关羽汗流浃背画卯火地藿粱豁然贯通江南弄艰祸矫迹鸡鸣狗吠厩驺儁才醵赀酷政炼钢李代桃殭论甘忌辛美赏美荫眉子拿搭内战皮褐平桓屏落獛铅旗队忍耻含羞如一撒诈捣虚蛇胆神谟深致识才尊贤时宰霜脐水防送餪酸雨荪桡滔滔不尽田仆铁立驼蹄微挠文期酒会仙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