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响箭。 宋 苏轼 《人日猎城南》诗:“忽发两鸣髇,相趁飞蝱小。” 王文诰 辑注引《唐韵》:“髇箭,即鸣鏑也。” 清 姚燮 《双鸩篇》:“三城黑沙黑,黑沙同鸣髇。”参见“ 鸣鏑 ”。
“鸣髇”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代一种带有发声装置的箭,即“响箭”或“鸣镝”。以下是详细解释:
鸣髇是古代战争或狩猎中的信号工具。箭射出时,气流通过箭杆上的孔洞或附着的骨、角等中空装置,发出尖锐响声,用于:
因冷兵器时代结束,鸣髇已退出实用领域,但作为历史文化符号,常见于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中。
若需进一步探讨其形制或具体战例,可提供补充方向。
鸣髇(míng xiāo)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动物发出声音的声响。
拆分部首:鸟(鸟)+ 髟(发,即长发)。
拆分笔画:鸣(12画)+ 髇(16画)。
来源:鸣髇词最早出现于《说文解字》中,是古代人们描述动物发出声音的词汇。
繁体:鳴髇。
古时候汉字写法:鳴髇。
例句:公园里的鸟儿鸣髇打破了宁静的早晨。
组词:鸣叫、鸣禽、鸣声。
近义词:叫声、叫唤。
反义词:寂静、无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