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军余的意思、军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军余的解释

指未取得正式军籍的军人。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三》:“ 俞珩 鸣玉 者, 弘治 初,以军餘为 浙江 镇守内官 张庆 掾史。”《明史·华敏传》:“又有 华敏 者, 南京 锦衣卫军餘也。”《醒世姻缘传》第九八回:“这秀才家中极贫,是个卫里的军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军余是明代军事制度中的特定称谓,指隶属于卫所军户、辅助正军承担军事任务的预备役人员或军籍家庭中的余丁。其核心含义与历史背景如下:

一、定义与身份性质

  1. 非正规兵员

    军余并非卫所正式在编的作战士兵(即“正军”),而是军户家庭中未被抽选为正军的剩余男丁。他们需协助正军完成屯田、漕运、修筑等后勤任务,并在正军逃亡或死亡时替补入伍。

    来源:《明史·兵志》载:“军户出一丁为正军,余丁为军余,佐正军守城。”

  2. 军籍依附性

    军余身份世袭,隶属军户制度管理,不可随意脱籍。其存在保障了卫所兵源的可持续性,但社会地位低于民户。

    来源:顾诚《明代的卫所制度》指出:“军余是卫所制下维系兵员补充的关键群体,受军籍严格束缚。”

二、职能与历史演变

  1. 后勤保障主力

    明代中后期,军余逐渐成为屯田生产的主力。据《明实录》统计,嘉靖年间全国军余屯田比例高达卫所经济收入的60%,缓解了军饷压力。

    来源:《明孝宗实录》卷一九二:“各卫所屯田,多仰赖军余耕种。”

  2. 战时兵员补充

    遇战事紧急时,军余常被征调作战。如万历朝鲜之役中,辽东卫所“括军余三千充行伍”支援前线。

    来源:《万历起居注》载兵部奏疏:“卫所正军不足,则以军余补之。”

三、社会地位与制度困境

  1. 赋役负担沉重

    军余需承担“帮贴正军”的义务,包括承担正军装备费用、代替劳役等,导致大量军余逃亡。正德年间逃亡军余数量达户籍数的40%。

    来源: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引嘉靖《惠州府志》:“军余困于津贴,逃亡过半。”

  2. 制度衰败的缩影

    卫所制瓦解后,军余逐渐融入民籍,但这一群体反映了明代军事制度对底层人口的束缚,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之一。

    来源:王毓铨《明代的军户》强调:“军余的困境是卫所制崩溃的前兆。”


学术支持:

网络扩展解释

“军余”是一个历史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军余指未取得正式军籍的军人,属于明代军事制度中的一种身份。这类人员通常依附于正式军队,承担辅助性工作,例如在《明史·华敏传》中提到的“南京锦衣卫军余”即为此类人员。

二、历史背景与用法

  1. 军事制度中的角色
    明代卫所制度下,“军余”多为军户家庭的非嫡系成员或临时征调人员,负责后勤、杂役等任务,如《西湖游览志余》记载的俞珩“以军余为浙江镇守内官张庆掾史”。

  2. 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
    军余通常出身贫寒,如《醒世姻缘传》描述“秀才家中极贫,是个卫里的军余”,表明其经济条件较差。

三、其他解释(需注意)

部分现代资料将“军余”解释为“军队之外的时间或事务”(如),但此说法缺乏权威历史文献支持,可能为误读或引申义,建议以传统定义为准。

四、作为人名的寓意

在姓名学中,“军余”被赋予积极含义:“军”象征勇猛,“余”寓意富足,组合后隐含“智勇双全、名利双收”的期许,但此用法与历史词汇无直接关联。

该词主要用于明代军事语境,指非正式军人;现代姓名学中的解释需与历史含义区分看待。

别人正在浏览...

慠猛表带伯尔尼财贝长沙抢米风潮缠商察收骋观尘嚣贷舍雕讹柢梧短櫂独絶惇固泛泛之谈封子甘心瞑目氿泉火害架儿鴶鞠嘉纳箭室僬僚考谳空逈老仆亮胸柳圈六问三推隆昌卢沟晓月贸财眇然擟拘名川墨癖疲癃残疾前禽屈缭儒肆丧夺三十二相森竦深文附会使唤十恶不赦收刀检卦睡余肃坐榻车忝污天应天赞湍洑五陵豪气崄峻现实主义西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