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长沙抢米风潮的意思、长沙抢米风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长沙抢米风潮的解释

1910年春湖南滨湖各县水灾歉收,米价上涨,饥民涌入长沙,各家米店纷纷被抢。湖南巡抚下令镇压,民众被枪杀二十余人。数万民众愤怒捣毁巡抚衙门、银行、教堂等。外国军舰配合镇压,民众伤亡惨重。清政府后以罢免巡抚,出售平价米,平息了风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长沙抢米风潮是1910年(清宣统二年)发生于湖南长沙的大规模民变事件,因米价暴涨、粮食短缺引发民众暴力抢米和破坏官府设施。该事件被视作清末社会矛盾激化的典型表现,也是辛亥革命前夕的重要社会动荡之一。

事件背景与起因

清末湖南连年水旱灾害,粮食歉收,而地方政府未能有效赈灾,导致米价持续攀升。与此同时,外国洋行与本地米商勾结囤积居奇,加剧粮食危机。底层民众尤其是贫民、手工业者因无力购粮,生存压力激化社会矛盾。

事件经过

1910年4月11日,长沙南门外挑水工黄贵荪因米价一日数涨、所得工钱不足购米,全家投水自尽,成为导火索。次日民众聚集巡抚衙门请愿,遭清兵镇压,引发全城暴动。愤怒群众焚烧巡抚衙门、税关、教堂及外国洋行,波及长沙城内外百余处建筑。

结果与影响

清政府调集军队镇压,逮捕并处决百余名参与者,同时罢免湖南巡抚岑春蓂等官员。事件暴露清廷统治危机,加速了反清革命思潮的传播。孙中山曾评价其为“民变之烈,足见清廷已失人心”。

历史定位

该事件被收录于《汉语大词典》历史事件词条,定义为“清末因经济崩溃引发的典型社会冲突”,其成因分析成为研究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案例。

网络扩展解释

长沙抢米风潮是1910年(宣统二年)发生于湖南长沙的大规模民变事件,具体解析如下:


一、事件背景

  1. 天灾人祸交织

    • 1909年湖南洞庭湖区遭遇特大水灾,叠加旱灾,导致粮食歉收。
    • 清政府因《辛丑条约》需承担巨额赔款,湖南每年分摊70万两,地方官吏借机横征暴敛。
  2. 米价暴涨与社会矛盾

    • 省内粮食短缺,但邻近省份仍按旧例来湘购粮,加剧米价飞涨。
    • 贫民黄贵荪一家因买不起米集体自杀,成为直接导火索。

二、事件经过

  1. 饥民暴动与镇压

    • 1910年4月,数万饥民涌入长沙抢米,捣毁巡抚衙门、教堂、洋行及外国领事住宅。
    • 湖南巡抚岑春蓂下令武力镇压,外国军舰配合清军,造成民众伤亡惨重。
  2. 清政府应对

    • 事后罢免岑春蓂,开放平价米以平息民愤。

三、历史影响

  1. 加速清廷崩溃

    • 事件暴露清政府治理无能,激化社会矛盾,成为武昌起义前的重要民变案例。
    • 毛泽东少年时期亲历此事,称其深刻影响自身革命意识(注:此说法需谨慎采信,未见于其他权威来源)。
  2. 中外冲突加剧

    • 民众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列强介入镇压加深民族矛盾。

四、词义延伸

该词现多用于指代因社会救济失效引发的群体性危机,强调经济崩溃与政权失能的关联性。


如需完整事件年表或学术研究视角,可参考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

哀慽白蜡明经扳附抱屈衔冤八翼八元绷扒参悟牀公春卿慈菰翠篁东房多大霎繁紊费难敷畅伏惟福禧负倚概念的概括冠帔孤立顾盼生辉海鱼槐安花奶奶花市火符酱紫监护人教本静外缉治絶后钜亿狂险垒壁砰鍧前记七不堪器敬岂可趋事让谦沙幕删翦束兵桃花色天资雄厚听谗停住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威仪师五命五则无准拟仙禽霄峙饩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