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抢米风潮的意思、长沙抢米风潮的详细解释
长沙抢米风潮的解释
1910年春湖南滨湖各县水灾歉收,米价上涨,饥民涌入长沙,各家米店纷纷被抢。湖南巡抚下令镇压,民众被枪杀二十余人。数万民众愤怒捣毁巡抚衙门、银行、教堂等。外国军舰配合镇压,民众伤亡惨重。清政府后以罢免巡抚,出售平价米,平息了风潮。
词语分解
- 长沙的解释 中国湖南省省会,城市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其中市区人口万,位于湖南省中部,湘江下游,京广铁路线上。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机械、纺织和食品加工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湘绣闻名中外详细解
- 风潮的解释 风向与潮汐;一时的喧闹沸扬之事借某种势力闹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风潮详细解释.狂风怒潮。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彭蠡湖口》诗:“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唐 储光羲 《泊舟贻潘少府》诗:“行子苦风潮,
网络扩展解释
长沙抢米风潮是1910年(宣统二年)发生于湖南长沙的大规模民变事件,具体解析如下:
一、事件背景
-
天灾人祸交织
- 1909年湖南洞庭湖区遭遇特大水灾,叠加旱灾,导致粮食歉收。
- 清政府因《辛丑条约》需承担巨额赔款,湖南每年分摊70万两,地方官吏借机横征暴敛。
-
米价暴涨与社会矛盾
- 省内粮食短缺,但邻近省份仍按旧例来湘购粮,加剧米价飞涨。
- 贫民黄贵荪一家因买不起米集体自杀,成为直接导火索。
二、事件经过
-
饥民暴动与镇压
- 1910年4月,数万饥民涌入长沙抢米,捣毁巡抚衙门、教堂、洋行及外国领事住宅。
- 湖南巡抚岑春蓂下令武力镇压,外国军舰配合清军,造成民众伤亡惨重。
-
清政府应对
三、历史影响
-
加速清廷崩溃
- 事件暴露清政府治理无能,激化社会矛盾,成为武昌起义前的重要民变案例。
- 毛泽东少年时期亲历此事,称其深刻影响自身革命意识(注:此说法需谨慎采信,未见于其他权威来源)。
-
中外冲突加剧
- 民众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列强介入镇压加深民族矛盾。
四、词义延伸
该词现多用于指代因社会救济失效引发的群体性危机,强调经济崩溃与政权失能的关联性。
如需完整事件年表或学术研究视角,可参考来源网页。
网络扩展解释二
《长沙抢米风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这个词指的是长沙市发生的一场突发事件,大批购买者蜂拥至米店抢购大米的情况。这是因为市场上传出大米价格将上涨的消息,引发了民众的抢购行为。
拆分部首和笔画:
《长沙抢米风潮》这个词可以分为以下部首和笔画:
长(⺨):长字的部首为长,共有8画。
沙(氵+少):沙字的部首为氵,共有3画。字形中的少,共有4画。
抢(扌+仓):抢字的部首为扌,共有3画。字形中的仓,共有6画。
米(⺙):米字的部首为米,共有6画。
风(风):风字的部首为风,共有9画。
潮(氵+少+川):潮字的部首为氵,共有3画。字形中的少,共有4画。字形中的川,共有3画。
来源:
《长沙抢米风潮》一词来自媒体报道,用以形容长沙市的抢购情景。
繁体:
《長沙搶米風潮》
古时候汉字写法:
《長沙搶米風潮》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繁体字类似。
例句:
这次长沙抢米风潮真是令人震惊。
组词:
长沙、抢购、风潮
近义词:
抢购热潮、抢购风暴
反义词:
冷淡、无人问津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