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十恶不赦的意思、十恶不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十恶不赦的解释

[unpardonably wicked;be guilty beyond forgiveness] 十恶:指十种不可赦免的重大罪行,即:谋反、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形容罪大恶极,不可饶恕

十恶不赦的罪犯

详细解释

(1).封建时代谓犯有属于“十恶”罪行者均不得赦免。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四折:“这药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恶不赦。”

(2).形容罪大恶极或坏到极点。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仆审现在所出书,无不大害青年,其十恶不赦之思想,令人肉颤。” 叶圣陶 《邻居》:“万一伤了人家一个指头,弄得兴兵动众,你就是十恶不赦的罪臆,而替他想。”参见“ 十恶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十恶不赦”是由中国古代刑法术语演变而来的成语,现多用于形容极端恶劣、不可宽恕的罪行。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词源考据

“十恶”源于《北齐律》确立的“重罪十条”,隋唐时期正式写入《开皇律》与《唐律疏议》,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十项重罪。这些罪名因违背儒家伦理纲常,被列为“常赦所不原”的极刑,即“不赦”特指不得通过大赦减免刑罚。

二、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十恶不赦”脱离具体法律框架,演变为对极端罪恶行为的道德批判。《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形容罪大恶极,不可饶恕”(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汉语大词典》强调其“泛指不可宽容的重大罪行”(罗竹风主编)。

三、文化意涵

该成语承载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伦理观念的双重烙印:

  1. 法律层面体现古代“出礼入刑”的治理思想
  2. 伦理层面反映“孝悌忠信”的价值评判标准
  3. 语言层面保留着四字成语特有的凝练性与震慑力

(词源考据部分参考《唐律疏议》法典原文,语义解释援引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及《汉语大词典》学术定义)

网络扩展解释

“十恶不赦”是一个汉语成语,最初源于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后演变为形容罪大恶极、不可饶恕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起源与定义

  1. 法律来源
    该词最早出现于《隋书·刑法志》,隋唐时期将十种严重罪行定为“十恶”,不可通过“八议”(古代特权阶层减免刑罚的制度)赦免。具体包括:

    • 谋反:企图推翻皇权(如安禄山叛乱);
    • 谋大逆:毁坏皇室宗庙、陵墓或宫殿;
    • 谋叛:背叛朝廷或投敌;
    • 恶逆:谋杀尊长(如父母、公婆);
    • 不道:极端残忍的杀人手段(如肢解尸体);
    • 大不敬:冒犯皇帝尊严(如伪造玉玺);
    • 不孝:咒骂或遗弃父母;
    • 不睦:亲属间暴力行为(如殴打丈夫);
    • 不义:杀害师长或长官;
    • 内乱:亲属间违背伦理(如乱伦)。
  2. 佛教渊源
    佛教中“十恶”指十种招致恶报的业行,包括杀生、偷盗、邪淫等(身、口、意三业),后被隋文帝杨坚引入法律。


演变与现代用法


文化影响

“十恶不赦”融合了法律与宗教历史,既反映古代制度特征,又在现代语言中成为道德批判的象征。

别人正在浏览...

笆芒稖头拌磕宝乘摽虔别坊秉意蚕工残魄曹魏舂容大雅崇邃春酎雌嘴翠袖红裙道礼底脚鼎鼎队仗嘟念方碍放浪形骸翻核否则阜货格桑花宫外孕关鏁翯翯监斋使者惊天地泣鬼神烤花科条空口夸姣炼顶茅斋冥莫内殿粘滞性拗却七燿区有沙柑失寐试着步儿衰秏霜法嘶酸嘶盐速独阗委褪落未焚徙薪乌踆兔走五香饮衔报襄礼谢辞邪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