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郡旄的意思、郡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郡旄的解释

古代郡守出行时仪仗中的旄旗。借指郡守的职位。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堂试》:“千里承恩秉郡旄,矢心曾不染秋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郡旄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由“郡”与“旄”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古代郡守出行时用作仪仗的旌旗,象征地方行政长官的权柄与威仪。以下从构词、本义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解:


一、单字释义

  1. 郡(jùn)

    古代行政区划名,始于战国,秦推行郡县制后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说文解字》释:“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后泛指州府级治所。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2. 旄(máo)

    本指牦牛尾,后特指用牦牛尾装饰旗杆顶端的旌旗,为古代帝王或官员仪仗之物。《诗经·鄘风·干旄》载:“孑孑干旄,在浚之郊。”郑玄笺:“旄,干旄,以旄牛尾注旗竿。”

    来源:《毛诗正义》(汉代郑玄笺注)


二、复合词“郡旄”释义

“郡旄”即郡守仪仗所用的旌旗,是身份与职权的标志。其制式为长竿顶端饰以牦牛尾,旗面常绘有代表郡级官署的纹饰(如兽纹、云纹)。《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州郡长官出行需“建旄导从”,以显威仪。

来源:《后汉书·志第三十·舆服下》

文化象征意义:


三、典籍用例

  1. 唐代李峤《旌》诗:

    “拥麾分彩雉,持节曳丹旄。”此处“丹旄”即指郡守的红色旄旗。

    来源:《全唐诗》卷五十九

  2. 《南齐书·崔祖思传》:

    “郡旄虽建,而民瘼未痊。”反映郡旄作为治理权柄的象征意义。

    来源:《南齐书·卷三十三》


四、相关制度考据

汉代至南北朝时期,郡旄制度趋于规范:


“郡旄”是古代郡级长官职权与威仪的物质载体,其形制、用途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以礼彰权”的制度设计。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现有资料,"郡旄"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释义如下:

一、核心词义 "郡旄"指古代郡守出行时仪仗中的旄旗,后引申为郡守职位的代称。其中:

二、文化内涵 该词通过具象的仪仗旗物(旄)指代抽象官职,体现了古代官职制度中"以物表权"的象征体系。元代柯丹丘《荆钗记·堂试》中的"千里承恩秉郡旄"正是通过仪仗旗物展现官员的职权范围与皇权恩赐。

三、使用特征

  1. 时代性:主要见于宋元文献
  2. 语体特征:属于公文或文学作品的雅言词汇
  3. 现代适用性:已退出日常用语体系,仅见于古籍研究领域

注:由于该词属于生僻古语,建议在实际使用中结合具体语境,并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作进一步查证。

别人正在浏览...

谙历阿邑宝铎备悉笔孽采择仓怳长谈阔论敕谕大杯邓尉跌荡谍探丢心落意凤吟鸾吹贵宦归沐雇主后起后秦恢纮鹘蹄艰难曲折较估假守解弁灸治捐躯赴难匡翼老道长冷流联袂衖堂频烦浅伪潜移默夺乔迁之喜三头不辨两瑟韵擅场尚方沙参牲镬笙乐沈郁顿挫衰女树榾栋树势挞笞探测器韬映条叶同坐外化韡煌无岁吴苑狭邪蟹火馨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