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烹祭牲用的大锅。《周礼·春官·大宗伯》:“眡涤濯,涖玉鬯,省牲鑊,奉玉齍。” 郑玄 注:“鑊,烹牲器也。” 贾公彦 疏:“省牲鑊者,当省视烹牲之鑊云。”
“牲镬”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通过以下分析明确:
一、基本释义 “牲镬”指古代祭祀时烹煮牺牲(牛、羊、猪等祭品)的大型炊具。其中“牲”代表祭祀用的牲畜,“镬”则是古代的大锅,常用于烹煮或刑具,此处特指礼仪中的专用器具。
二、文献依据与用途
三、综合考据 该词在权威辞书(如汉典)中被定义为“古代烹祭牲用的大锅”,且多与《周礼》等礼制文献关联。尽管部分网页(如、3)内容重复或权威性较低,但核心释义与高权威来源一致,可信度较高。
“牲镬”是古代祭祀礼仪中的重要器具,兼具实用功能与礼制象征意义,反映了先秦至汉唐时期祭祀文化的细节。
“牲镬”是一个汉字词语,主要表示古代祭祀时所用的一种器具。它通常由金属制成,形似大锅,用来烹煮祭品。在古代祭祀活动中,牲畜的肉被放入牲镬中烹煮,然后奉献给神灵或祖先。
根据《康熙字典》的分类,我们可以将“牲镬”拆分为两个部首:牛(牜)和钅(金的变形部首),同时“镬”有16个笔画。
“牲镬”是一个古老的汉字词语,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最早出现在《尚书·禹贡》中,文献记载祀天地、上帝、尧舜时均使用了《牲镬》进行祭祀。根据古代文字的发展变迁,如今我们使用的简化字“牲镬”其实是繁体字,繁体字的书写形式更加复杂,但仍保留着字形特点。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今天有所不同。据《广韵》记载,“牲镬”的古时写法为“牲鑊”,其中“鑊”是古代对“镬”的称呼,两字字形稍有不同,更多地使用于古代文献与碑刻中,现代以“镬”为主。
1. 在祭祀活动中,炊煮祭品的牲镬被放置在祭台上。
2. 学术研究中,人们常通过研究《牲镬》一词的多个历史文献来了解古代祭祀文化。
组词:祭祀、饮食、烹饪
近义词:牲器、祭器、牲畜炊具
反义词:祭品、祭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