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笔孽的意思、笔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笔孽的解释

谓以刀笔害人而造成的罪孽。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 萧山 韩其相 先生,少工刀笔……梦神人语曰:‘汝因笔孽多,尽削禄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笔孽”是一个相对生僻且带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字义和历史语境进行解析。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字义解析

  1. “笔”

    指书写、记录的工具,引申为文字、文章、著述行为本身。在传统文化中,“笔”常象征文人的表达与责任,如“笔削”(指修改文章,寓含褒贬之意)。

  2. “孽”

    本义为旁出的树枝(《说文解字》),后引申为灾祸、罪过(如“孽障”“造孽”),或指非正统的、有害的事物(如“妖孽”)。在伦理语境中,“孽”强调因不当行为招致的恶果。

组合义:

“笔孽”指因文字、著述引发的祸患或罪责,暗含文字可能招致灾祸或背负道德谴责的隐喻,常见于批判文人不当言论或文字狱等历史语境。


二、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

  1. 文字招祸的隐喻

    该词承载中国历史上“文字狱”的阴影,如清代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九》所言:“当彼其世也,而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 反映了文人因言获罪的悲剧,“笔孽”即此类灾祸的代称。

  2. 道德责任的警示

    传统文化强调“文以载道”,若文章背离正道或煽动是非,则被视为“造孽”。如《阅微草堂笔记》中批判妄议他人者:“造言生事,甘为笔孽”, 警示文人需对文字的社会影响负责。


三、权威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参考性释义,非直接收录):

“笔孽”属复合词,未单独成条。依构词法析义:

笔:书写工具,代指著述;

孽:罪孽、灾祸。

合指因文字著述招致的祸患或道德罪责,多用于批判性语境。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四、文献例证

  1. 清代笔记中的用例

    清人慵讷居士《咫闻录》载某文人因诽谤他人遭阴司责罚,判官斥其“以笔墨造孽,当堕拔舌狱”, 直指“笔孽”为道德沦丧之举。

  2. 近现代文学中的引申

    鲁迅《且介亭杂文》批判流言传播者:“谣言世家的子弟,是以谣言杀人,也以谣言被杀的”, 虽未直用“笔孽”,但揭示了文字沦为害人工具的本质,与该词内核相通。


五、当代适用性

现代汉语中,“笔孽”极少使用,多见于研究历史、文学或伦理的学术语境。其核心思想——文字的社会责任与潜在危害——仍具现实意义,警示媒体与公众人物需谨言慎行,避免言论引发社会对立或伤害。


参考文献来源:

  1. 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九》(中华书局《龚自珍全集》)
  2.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
  3.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4. 慵讷居士《咫闻录·卷五》,清代笔记小说
  5. 鲁迅《且介亭杂文·谣言世家》,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

网络扩展解释

“笔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进行综合解释:

1.基本定义

笔孽(拼音:bǐ niè)指通过滥用刀笔(古代书写工具,代指文书或法律手段)害人而造成的罪孽。这一概念带有道德批判色彩,强调文字或文书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2.词源与用法

3.文献例证

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中记载:“萧山韩其相先生,少工刀笔……梦神人语曰:‘汝因笔孽多,尽削禄嗣。’”此例说明,古人认为滥用刀笔会招致报应,如削减福禄或子嗣。

4.相关扩展

5.现代启示

该词警示人们谨慎使用文字权力,避免因不当书写或法律操作伤害他人,具有现实伦理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半蟾半间半界保残守缺庇讬长才广度孱浅成踊愁人刺兵窜掇粹和跌顿对策论二合防萌发足高限鲠烈觏面狗屎堆光面广员海南香鹤雾鸿章钜字黄色文学椒萼狡焉思逞解去鲸吼开肇恇眩苦辞力避轮扶茅柴酒弥缝其阙目録霓幢迁灭鬝头樵山清飈轻条秦观惸独秋柏三麾散节山萧椉驵释氏岁差讨扑踏舞头门往者未期下澣谢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