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糊涂人不明事理。《醒世姻缘传》第六三回:“ 狄希陈 虽是生长富家,却是三家村的农户,除了银钱,晓得甚么叫是顾綉,三头不辨两,説得像个挣头鸭子一般。”
“三头不辨两”是一个汉语俗语,主要用于形容人糊涂、思维混乱、缺乏判断力,无法明辨事理。以下是详细解释:
这一成语的字面意思是“三个头都分不清两个事物”,比喻人头脑迟钝、逻辑混乱,无法分辨简单的是非或差异。常用于批评那些对事物本质缺乏清晰认知的人,类似“糊里糊涂”“不明事理”。
该说法最早见于清代小说《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三回,文中描述角色狄希陈:“虽是生长富家,却是三家村的农户,除了银钱,晓得甚么叫是顾绣,三头不辨两,说得像个挣头鸭子一般。”此处通过对比富家出身与农户的认知局限,讽刺其见识短浅、思维混乱。
“三头不辨两”通过夸张的比喻,生动刻画了思维混乱、认知能力低下的形象。其用法多含贬义,需根据语境谨慎使用。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醒世姻缘传》原文 或权威词典释义。
《三头不辨两》是一个成语,意为不分辨对方的是非,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指人不能明辨是非,无法正确判断事物的真相,缺乏客观公正的思考能力。
《三头不辨两》的拆分部首为“三”、“头”、“辨”、“两”,它们的笔画分别为3、5、8、8。
《三头不辨两》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故事中,有一只有三个头的怪物,它不能分辨两个方向,因此无法正确选择前进的方向。这个故事后来被引申为成语,用来形容缺乏分辨能力和判断力的人。
《三头不辨两》的繁体字是「三頭不辨兩」。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辨」在《说文解字》中写作「辯」,表示判断和辩论的意思。
他总是三头不辨两,听到一点风声就胡乱猜测。
混淆是非、歪曲事实、曲解言论
不分青红皂白、自以为是、凭空臆断
明辨是非、客观公正、理性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