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荒年。《后汉书·郎顗传》:“﹝ 顗 ﹞并陈消灾之术曰……‘靁者号令,其德生养。号令殆废,当生而杀,则靁反作,其时无岁。’” 李贤 注:“雷以冬鸣,则岁飢也。” 唐 张说 《送任御史江南发粮以赈河北百姓》诗:“ 河 朔 人无岁, 荆 南义廪开。”
"无岁"是古代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构词法和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该词由否定词"无"与时间量词"岁"构成,"岁"在《汉语大词典》中有"年成;一年的农业收成"的义项(《汉语大词典》第7册第153页)。因此"无岁"可直解为"没有正常年景",特指遭遇自然灾害导致农作物绝收的特殊年份,如《管子·大臣》载:"水旱无岁,饥馑无年"即用此义。
二、语源发展 "岁"字甲骨文作斧钺形,本义为收割工具,《说文解字》释为"木星也",后引申为年岁概念。这种词义演变体现了古代农耕社会"以农纪年"的特点,如《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即用天文观测确定农时。
三、用法特征 该词多出现于史书灾异记录,如《宋史·五行志》载绍兴五年"江浙无岁,米斗千钱",具体指连续两年歉收。在文学作品中常与"凶年""饥岁"对举,如范仲淹《上吕相公书》"凶年无岁,而公无仓廪之积"。
四、近义参照 相关概念包括《周礼》"无年"(单季歉收)、"大荒"(全面绝收)等农政术语。现代汉语中"绝收""歉年"等词与之存在语义关联,但使用语境已从农耕记录转向经济统计。
参考文献:
“无岁”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无岁”指荒年,即农作物歉收、粮食短缺的年份。这一解释在多个文献中均有印证,如《后汉书》提到“雷以冬鸣,则岁饥也”,唐代张说诗中也有“河朔人无岁”的描述。
该词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灾荒关联的认知,如冬季雷鸣被视为不祥之兆,可能与气候异常导致作物歉收有关。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例句,可参考《后汉书》、唐代张说诗集等原始资料。
阿喀琉斯跛鳖步六孤不是话不知天高地厚村疃诞基单然淡约奠鼎调猱酿旦洞隐烛微芳意反约分彻腐板附离斧钺汤镬贵腾后赶户调诙怪壶人加急贱下角虫瘠瘁迹访九天使者撧葱俊物开国功臣渴酒窥摇离城灵鼗利索六蜚猫食麪起饼秘诀鲇鱼上竹竿劈头劈脑乾仪气刚期考热力忍土声名视民如伤石牛属好顺文私赎夙夜在公同坎敦瓜维纶五席五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