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亲的意思、君亲的详细解释
君亲的解释
君王与父母。亦特指君主。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臣子失礼於君亲之前,幼贱悖慢於耆宿之坐。” 宋 王禹偁 《让西京留守表》:“荷君亲终始之分,近古殊无;守宫闕宗庙之司,非才莫可。” 清 傅鼎铨 《忆剑》诗:“陵社沉沦伤北极,孤提一剑答君亲。”
词语分解
- 君的解释 君 ū 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君主。君子(a.旧指贵族、统治者及其代言人;b.指品行好的人,如“正人君君”)。君王。君上。国君。君权。君临。君侧。 古代的封号:商君。平原君。信陵君。长安君。 对对方
- 亲的解释 亲 (親) ī 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亲属。亲人。亲缘。双亲(父母)。亲眷。 婚姻:亲事。 因婚姻联成的关系:亲戚。亲故。亲邻。亲朋。 称呼同一地方的人:乡亲。 本身,自己的:亲睹。亲聆。亲笔。 感情好
专业解析
“君亲”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君”和“亲”两个核心概念组成,主要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儒家思想语境中使用。其核心含义及权威解释如下:
-
字面义与核心含义:
- 君: 指君主、帝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象征着政权、秩序与效忠的对象。
- 亲: 指父母双亲,是血缘关系的源头,象征着家庭伦理、孝道与养育之恩。
- 复合义: “君亲”合称,意指“君主与父母”,代表着古代社会个人最根本、最重要的双重效忠对象和责任来源。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忠君”与“孝亲”两大核心伦理纲常的并重。个体对“君”要尽“忠”,对“亲”要尽“孝”,这两者被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义务。
-
文化内涵与伦理意义:
- 双重责任象征: “君亲”是古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人生价值实现的两个主要维度。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理想人格的体现。
- 家国同构观念: 体现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政治伦理观念。君主被视为全国的“君父”,子民被视为“子民”,孝道伦理被延伸至政治领域,忠君被视为大孝。
- 最高的忠诚对象: 在特定语境下,“君亲”并称,意味着它们是个体需要绝对忠诚和奉献的最高对象,其地位超越其他社会关系。故有“君亲无将”等说法(意指对君亲不可有丝毫叛逆之心)。
-
引申与相关用法:
- 指代君主: 在特定语境或修辞中,“君亲”有时可偏指“君主”,尤其是在强调臣子对君主的绝对忠诚如同对父母时。
- 指代父母: 较少见,但在强调父母恩情如君恩般深重时,或可偏指。
- “君亲师”并称: 有时与“师”(老师)并称,构成“君亲师”,代表古代社会个人需要尊崇和效法的三个主要对象(君权、父权、师道)。
-
现代理解与使用:
- 在现代汉语中,“君亲”一词已非常罕用,主要出现在研究古代文献、历史、哲学或引用古文时。
- 其承载的“忠孝”观念在现代社会已发生很大变化,但作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思想的关键词,其历史意义依然重要。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对“君亲”有明确释义,指出其指“君主与父母”,并列出了相关书证(如《左传·哀公十五年》:“事君亲,有死无贰。”)。该词典是汉语词汇研究的权威工具书。
- 《辞源》(第三版):作为专门收录古汉语语词的大型辞书,《辞源》详细解释了“君亲”的构成、本义及其在古代伦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引用了《孝经》等经典文献作为佐证。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该词典面向古代汉语学习与研究,对“君亲”的释义清晰,并强调了其在儒家忠孝伦理中的核心位置。
网络扩展解释
“君亲”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较为统一,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释义
- 核心含义:指君王与父母,二者并称时强调对统治者和长辈的双重尊崇。
- 特指情况:在某些语境中可单独指代君主(君王),如“违弃君亲之恩”(李陵《答苏武书》)。
2.发音与注音
3.用法与例句
- 古文用例:
- 李陵《答苏武书》:“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
- 王禹偁《让西京留守表》:“荷君亲终始之分,近古殊无。”
- 近现代用法:多用于强调忠孝伦理,如“天地君亲师”的排序中,“君亲”代表对国家和家庭的忠诚。
4.文化背景
- 在传统伦理中,“君亲”常与“天地”“师”并列(如“天地君亲师”),体现古代社会对君主权威和血缘亲情的双重重视。
5.相关词汇
- 近义词:君主、君王、父母、尊长
- 反义词:臣子、晚辈
“君亲”一词体现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思想,既指向国家层面的君主,也包含家庭层面的父母,常用于表达忠孝并重的伦理观。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败德白虵暴抗不时苍皇差分放大器抽梁换柱粗官歹意道品盗徒登僊敦爱鹅眼钱发镘访举風生拊背改救拐局归桡骨子里好比黑龙江华椷荒燕剪发被褐见谓金鞲寄押钜贤腊面良吏两足尊犁轭六月债镂臂骆田妙丽冥冥能否农亩飘泊旗船清惠求饶曲簿阙员荣崇深根固蔕勝民水波水饰挑挖驼钮托想微步无霸现疾説法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