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饶的意思、求饶的详细解释
求饶的解释
乞求饶恕。 清 李渔 《蜃中楼·传书》:“忤逆罪瀰天怎逃,从责罚,敢求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这位太尊急了,要想个阻止他的法子,那里想得出来,只得对他作揖打拱的求饶。” 阿英 《碧血花》第一幕:“那狗头还拼命求饶,哀求说:‘大王饶命!大王饶命!’”
词语分解
- 求的解释 求 ú 设法得到:求生。求成。求知。求索。求证(寻求证据,求得证实)。求实(讲求实际)。求同存异。求全责备。求贤若渴。实事求是。 恳请,乞助:求人。求告。求乞。求医。求教。求助。 需要:需求。供过于求
- 饶的解释 饶 (饒) á 富足,多:富饶。饶裕。饶舌(多话)。 宽恕,免除处罚:饶恕。饶命。 尽管:饶这样,他还不同意。 另外增添:饶头。买十饶一。 姓。 笔画数:; 部首:饣;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求饶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明确行为指向的动词性短语,其核心含义是请求饶恕、宽恕或放过。它描述的是当一方处于弱势、有过错或面临惩罚、危险时,向另一方发出恳求,希望对方停止施加伤害、惩罚或结束不利处境的行为。以下从词典释义、语义构成、使用场景及权威来源进行详细阐释:
-
核心释义与行为特征
- 请求宽恕/放过: 这是“求饶”最根本的意思。它强调行为主体(求饶者)因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劣势或面临的严重威胁(如武力、惩罚),主动向行为客体(被求饶者)表达屈服、认错或乞怜的态度,目的是让对方停止伤害、减轻惩罚或给予生路。这种行为通常伴随着言语上的恳求、道歉,有时也伴随肢体动作(如磕头、作揖)。
- 语义构成: “求”意为“请求、恳求”;“饶”意为“宽恕、宽容、放过”。二字组合,清晰地表达了“恳求得到宽恕或放过”的动作意图。
-
典型使用场景
- 认错与道歉: 当意识到自己犯错并可能招致对方愤怒或惩罚时,主动求饶以期获得谅解。例如:“他自知理亏,连忙向对方求饶。”
- 面对武力或威胁: 在冲突、争斗或受到暴力威胁时,弱势一方为自保而求饶。例如:“歹徒见警察包围,只得跪地求饶。”
- 游戏或非正式情境: 在非严肃的对抗性游戏或玩笑打闹中,处于劣势的一方表示认输或请求停止。例如:“别挠了,我痒得受不了,我求饶还不行吗!”
-
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对“求饶”的释义简洁明了:“请求饶恕。”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6). 现代汉语词典 (第7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提供了更详尽的解释:“请求饶恕。” 并引用了古典文献《京本通俗小说》中的例证:“[小娘子]只得招道:‘……一时杀死,乞望相公可怜,求饶了他两个性命。’” 这印证了“求饶”自古至今的核心含义未变。参见:罗竹风 主编. (1997). 汉语大词典 (普及本).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释义为:“请求饶恕。” 并特别标注其为动词。参见:李行健 主编. (2014).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第3版).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求饶”是一个描述在不利处境下主动恳请对方宽恕或放过的行为动词,其核心在于表达屈服、认错或乞怜以换取安全或免受惩罚。其释义在权威汉语词典中高度一致,均指向“请求饶恕”这一核心语义。
网络扩展解释
“求饶”是一个动词短语,指在处于劣势、面临危险或受到惩罚时,通过语言或行为请求对方停止攻击、减轻惩罚或给予宽恕。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要点:
-
行为特征
表现为主动示弱,常见形式包括口头恳求(如“求求你放过我”)、肢体动作(如跪地、磕头)或哭泣等情绪表达,目的是通过降低姿态换取对方的宽容。
-
使用场景
多出现在冲突、对抗或惩罚性情境中,例如:
- 争斗中弱势方为避免进一步伤害而求饶;
- 犯错后为减轻责罚而主动认错;
- 被威胁时试图通过哀求脱离险境。
-
情感与动机
可能包含恐惧、悔恨或策略性妥协。需注意,求饶未必代表真诚悔改,有时仅为自保的权宜之计。
-
与“道歉”的区别
求饶更强调“被动请求宽恕”,而道歉更侧重“主动承认错误”。例如,孩子打碎花瓶后说“对不起”是道歉,若害怕挨打而哭求“我再也不敢了”则是求饶。
-
常见搭配
如“跪地求饶”“连连求饶”“苦苦求饶”等,均强化了恳求的迫切性与卑微姿态。
别人正在浏览...
本世纪比伍不着意财不露白参墟侧边琛琲棽棽承包经营川水登科记定衣斗丽黩祀肺腑之言敢想敢干垢浊果悍鹤拓化肥坏钱回辟蒋生径奸逆角楼接踵比肩开发利用考列狂友懒龙落铜买窝迷惑视听墨宝蛑螯幕客澼絖潜璧穹阶容表如入无人之境塞尚三连冠上灵甚言试旬思辩贴费听篱察壁颓折腿事歪意韦人危亭委要文字学舞馆县鷄县学枭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