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用语。意谓达到佛教觉悟,趋向涅槃的途径。 晋 道恒 《释驳论》:“銓罪非律令之流,畼以般若;辩惑非 老 庄 之谓,道品无漏。”《百喻经·宝箧镜喻》:“禪定道品,无漏诸善,三乘道果,一切都失。” 唐 李峤 《洛州昭觉寺释迦牟尼佛金铜瑞像碑》:“皇帝以六龙乘时,三兽演法,窥道品於掌握,接圣期於旦暮,弹压海际,弥纶沙境,赤县为休祥之宅,苍生沐仁寿之赐。”
(2).道德品质。 明 屠隆 《綵毫记·为国荐贤》:“朕闻 陇 西有一布衣 李白 ,道品清高,天才宏放。”
"道品"是汉语中具有哲学与宗教双重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一、基本语义 在传统汉语中,"道"指宇宙运行规律或处世准则,"品"表示等级类别。合称"道品"最早见于《庄子》注疏,指对"道"的层次划分。如明代学者焦竑在《焦氏笔乘》中提出"道品九阶",将悟道境界分为九个品级。
二、道教术语 道教典籍《云笈七签》将"道品"定义为修真者达到的不同果位,包含"地仙""天仙""大罗金仙"三品,对应修炼者突破肉身桎梏、掌握阴阳变化的境界。这种分级体系成为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参照标准。
三、佛教转义 汉传佛教吸收本土词汇后,"道品"特指三十七种修行法门,涵盖四念处、四正勤等实践方法。唐代窥基法师在《妙法莲华经玄赞》中强调:"三十七道品者,趣菩提之阶梯也",体现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对汉语词汇的创造性运用。
注:本文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版)、《道教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4版)、《佛学大辞典》(文物出版社2002版)等权威辞书,因涉及古籍文献未提供电子链接。
“道品”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达到佛教觉悟、趋向涅槃的修行途径,属于佛教经典中的重要概念。
指道德品质或人格修养,多用于评价个人的德行境界。
提示:以上解释综合了佛教经典与文学典籍的用法。若需进一步考证原始文献,可参考《释驳论》《百喻经》等佛教著作,或明代戏曲《綵毫记》。
班师回俯剥褫卑剧卑困蚩眩寸土大朝觐诞澁颠倒黑白典干玷累斗纽方鍼丰功伟烈逢凶扶树改曲易调官礼柜签厚德载物黄粮话账呼红喝绿鹄候会偶将领绩谋啾嚄磕搭枯胔麟凤一毛离实落雁庐帐寐寐迷方僻脱强迫千章万句衾服青霉素青囊全劳动力趋时奉势宂辞儒生赡丽设心螫蜂耸突酸梗田荆通玄真人委府五谷精无可非难相国巷祭小偷小摸玺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