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盗徒”。1.犯有盗窃罪的役徒。《后汉书·张酺传》:“长吏有杀盗徒者, 酺 輒案之,以为令长受臧,犹不至死,盗徒皆飢寒佣保,何足穷其法乎!”
(2).盗贼。 梁羽生 《萍踪侠影》第三回:“﹝ 云蕾 ﹞打定主意,想去跟踪这两个盗徒。”
“盗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犯盗窃罪的役徒
指因盗窃罪被判处劳役的罪犯。这一用法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例如《后汉书·张酺传》提到:“长吏有杀盗徒者,酺輒案之……盗徒皆飢寒佣保,何足穷其法乎!”。此处强调盗徒是因生活所迫犯罪的底层劳动者。
泛指盗贼
在近现代文学中,“盗徒”也用于指代盗贼或强盗。例如梁羽生《萍踪侠影》中描述:“云蕾打定主意,想去跟踪这两个盗徒”,此处“盗徒”即指实施盗窃的贼人。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后汉书》相关章节或梁羽生武侠作品中的具体用例。
盗徒是指行窃、偷盗的人。这个词常用来形容那些从事非法活动、窃取他人财物的人。
盗徒的笔画数为11,可以拆分为盒(12)和口(3)两个部首。
盗徒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繁体字中,盗徒的写法为盜徒。
在古时候,盗徒的写法稍有变化,汉字的结构与现代汉字稍有差异:"徒"的左边有一个小偏旁,表示行动或行为;"盗"则由"里"和"口"组成,表示窃取、偷盗。整体写法形象地表达了盗徒的行为。
1. 这个地区经常发生盗徒入室的案件。
2. 警方追捕了一名老练的盗徒,终于将其抓获。
1. 盗贼:指进行窃取行为的恶徒。
2. 盗窃:指非法获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1. 小偷:指从事小规模盗窃的人,与盗徒的行为相似。
2. 贼:形容进行悄悄偷窃、行窃的人。
1. 守法公民:指遵守法律、不从事非法活动的人。
2. 诚实人:指为人正直、不偷不盗的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