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瓴甋的意思、瓴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瓴甋的解释

(1).砖。 汉 蔡邕 《吊屈原文》:“啄碎琬琰,宝其瓴甋。” 晋 张协 《杂诗》:“瓴甋夸璠璵,鱼目笑明月。”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或珍瓴甋而贱璠璵,或策駑駘而捨騏驥。” 清 顾炎武 《与归庄手札》:“弟诗不足观,以比兄作则瓴甋之於宝鼎。”

(2).陶制容器,似瓶。 元 陈孚 《安南即事》诗:“鼻饮如瓴甋,头飞似轆轤。”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瓴甋”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综合搜索结果中的权威信息,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一、作为名词的释义

  1. 砖或陶制容器
    根据(汉典)和(汉典词语解释),“瓴甋”指长方形的砖或类似瓶子的陶制容器。例如:

    • 汉代蔡邕《吊屈原文》提到“宝其瓴甋”,即以“瓴甋”代指砖块;
    • 元代陈孚诗中用“瓴甋”形容安南地区的陶制饮具。
  2. 建筑构件
    部分文献(如)提到“瓴”指屋顶瓦沟或盛水瓶,“甋”为长方砖,组合后可能与古代建筑中的排水或装饰构件相关。


二、作为成语的引申义

在成语“高屋建瓴”()中,“瓴”指盛水的瓶子,比喻居高临下的形势。而“瓴甋”单独使用时,部分文献(如)引申为形容水流迅猛、声势浩大,强调不可阻挡的气势。例如:

“瓴甋之势,如瀑布倾泻。”


使用注意

  1. 语境差异: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古籍中多指砖或陶器,文学比喻中可引申为气势宏大。
  2. 生僻性: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常见于古典文献或成语衍生解读。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蔡邕、张协等古代文献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瓴甋》是什么意思

《瓴甋》(líng dì)是一种古代文献中常见的词语,原指用于制作和安置塔钟的底座或台阶。引申意义上,它也可以表示一种固定或支撑物体的装置或结构。

拆分部首和笔画

《瓴甋》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石(shí)和立(lì),分别表示石头和直立的意思。在拆分笔画方面,石部有5画,而立部有4画,总共9画。

来源和繁体

《瓴甋》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它源于古代制作塔钟的工艺。古代人们将钟铸在底座上,以增加稳定性和声音的传播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引申为其他固定或支撑物体的装置或结构。

繁体字《瓴甋》为「瓴壠」,其中「瓴」是瓶子顶部的扁平部分,也表示承载和支配的意思,「壠」表示堆积的意思。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瓴」的写法并不是现代的形态。早期的写法是类似「牛」的形状,下面有三个小点,表示瓶子的口。后来演变成扁平的形状,顶部加上了一个小块,代表托盘的样子,而下面的「甋」是由石部和立部组合而成,表示立在石头上。

例句

1. 古代塔钟上的瓴甋经过精心设计,确保钟体稳固无误。

2. 这座大桥上的瓴甋充分发挥了支撑和固定的作用。

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组词:瓴台(líng tái,指塔钟的底座)、瓴车(líng chē,指塔钟上的运载装置)。

近义词:基座、基台、底座。

反义词:不固定、不稳定。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